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完整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单元 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读顺课文。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背诵文言文。 3.了解并识记重要的文学常识。 4.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文言文,了解文言文大意。 5.学会略读这种快速阅读的方法。 6.理解本单元几篇文章的表现手法。 1.反复诵读,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略读课文,理清层次,把握文章的大意。 3.理解本单元几篇文章的表现手法。 4.学习《短文两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1.学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 2.学
2、习《驿路梨花》中中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3.在《最苦与最乐》中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4.体会《短文两篇》中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高尚品德、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本单元所选四篇文章,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议论的,有文言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通过生活和工作中几件小事的记述,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做人品质和力求完美、一丝不苟的作文态度,赞颂了叶先生“确是人之师表”的高尚情操。 《驿路梨花》,作者构思谋篇独具匠
3、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成,有力地表达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陋室铭》一文通过对陋室内外情景的描述,极力形容“陋室不陋”,全文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 《爱莲说》中描绘的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以自况,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表现了作者高尚的情操。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辨析几种常见的文言现象。 2
4、.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文言文,了解文言文大意。 3.略读课文,理清层次,把握文章的大意。 4.理解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练的语言。 5.理解并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略读就是一个人可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来进行的一种阅读,也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的阅读方式。在七年级阶段,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略读方法。不仅要理解主旨,而且要揣摩语言;不仅要掌握内容,而且要了解写法;不仅要获得知识,而且要提高能力。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通过对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先生的高尚品性,同
5、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所以要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 《驿路梨花》,除了弘扬雷锋精神外,还要培养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合理地安排顺序,巧妙地进行构思、设置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 《最苦与最乐》,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座谈、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短文两篇》除了了解内容,把握主旨外,还要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最好通过《陋室铭》和《爱莲说》的比较阅读,找出两篇短文在内容和形
6、式上的异同,从而突出特点,加深印象。第13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2课时第14课 驿路梨花2课时第15课 最苦与最乐1课时第16课 短文两篇2课时写作怎样选材2课时综合性学习 孝亲敬老,从我做起2课时第13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1.易错字丁卯年(mǎo) 躬行(gōng) 商酌(zhuó) 草率(shuài) 生疏(shū) 恳切(kěn) 譬如(pì) 朦胧(ménglóng) 累赘(zhui) 别扭(biè) 拖沓(tà) 妥帖(tuǒ) 诲人不倦(huì) 不耻下问(chǐ) 颠沛流离(diānpèi) 修润(rùn)2.多音字累
7、别强3.形近字4.近义词辨析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诲人不倦乐于教诲人而不知疲倦。侧重于不厌其烦地再三教导。用于教育别人。用于规劝他人。苦口婆心劝说不辞烦劳、用心像老太太那样慈爱,形容怀着好心再三恳切劝告。侧重于反复规劝。5.词语释义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诲人不倦:乐于教诲人而不知疲倦。妥帖:稳当;合适。拖沓: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修润:修改润色。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商酌:商量斟酌。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张中行(190
8、9—2006),河北香河人,著名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