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913312
大小:2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21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者多,失道者寡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意译、翻译这篇文言文。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情感教育目标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
2、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教学重难点】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2.论证结构的把握。【解决措施】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师:出示以下练习: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异义:(1)七里之郭古义:今义:(2)池非不深也古义:今义:(3)委而去之古义:今义:(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今义:2.比较下列两句话的不同,品析其妙处。(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2)城高也,池深也,兵革坚利也,米粟多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4.通读全文,思考下面问题。(1)文中哪一句话是本文的中心论点?(2)作者强调“人和”的重要性时运用了对比论证,请在本文末段找出三对反义词。5.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 。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的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 、 并称为“四书”。生:1.1、2、3、4题由四
4、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答案,第5题指名学生口头作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题。2.做完后小组内交流答案,互相纠错。3.另外四名学生到黑板批改。4.班级内集体讲评,强调易错点,并出示正确答案。(明确:练习答案:1.(1)古义:外城今义:姓氏(2)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3)古义:离开今义:到……去(4)古义:限制今义: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2.第(1)句运用双重否定排比句,加强肯定的效果,突出了全段的中心意思——“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比第(2)句更有气势,更具有说服力。3.(1)译:管理百姓(限制老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河的
5、险要,震慑天下不能只靠武力的强大。(2)译:实行仁政的君王可以获得很多帮助,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会获得很少的帮助。4.(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得与失、多与寡、顺与畔。5.(1)轲 战国 儒家(2)孟子及其弟子 《大学》、《论语》、《中庸》。)(学法指导:积累)【导入新课】师: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则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介绍孟子的有关知识,拓展孟子的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多媒体
6、投放)引导学生讨论本课学习目标。生:1.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 2.看资料,画要点,争取在短时间内记住要点。3.各学习小组讨论本课的学习目标,讨论应如何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学法指导:激情导入,有的放矢)【合作探究】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二、质疑解疑,疏通文意在学
7、生讨论,质疑、解疑的基础上教师检查并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出示练习题: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指出加点词的古今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委而去之亲戚畔之池非不深也3.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天下之所顺()(2)三里之城()环而攻之而不胜()(3)地利不如人和()兵革非不坚利也()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生: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预测:本文读来琅琅上口,好理解,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师应当
8、提倡互动探究性学习,让学生:1.认真听读课文并批注老师的朗读指导。2.生自由朗读、齐读。3.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师明确答案:1.“畔”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