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导入】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ID:38874589

大小:16.7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20

【导入】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_第1页
【导入】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_第2页
【导入】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_第3页
资源描述:

《【导入】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土 地 的 誓 言》教学设计罗山县青山初中李平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和关键词语;2.反复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2.能力目标:1.分析本文出现的关键的意象;2.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3.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3.价值观目标:激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增强对日本帝国主义无比憎恨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   2.多读、多体会。   3.在脑海里形成画面。教学难点:   努力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手段与教具:   多媒体演示。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2、: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1、由九一八事变的图片导入。2、介绍作者及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展示有关文字。)3、生字新词检测二、朗读课文,感知深情1、认知性听读(要求:听录音,感受文中充沛的感情,在脑海里形成画面。)2、感知性朗读:打开课本,分组课文,再看看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出来。(以便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3、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深切的怀念";深情的赞美;失去的悲愤;收复的激情)三、研读一段,理解意象合作探究,深入理解(品味精华)㈠品析文中关键意象。1.这两段分别写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3、本文众多的意象如列锦般排列在一起,密集的意象纷至沓来,不断冲击着读者,从而在文章中形成一种气势和力度。这便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思念故乡时,故乡的一切——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一事一物,无一不奔涌而出,这些意象就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充满了细节的活生生的“关东原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想像体味这些意象,力求将它们还原为真切的感受和活生生的形象,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再造出一个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地”!)(展示一些有关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的资料。)2.作者选择有特征的有意味的景物叠成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

4、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不同意,删去不好,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3.作者用了大量的词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4.请以流亡在关内的东北同胞的口吻对故乡说句话,用“东北,我的故乡,我怀念你‥‥‥”。叙述。四、品读一句,赏析语言1、第二段起初写“关东大地”用第三人称“她”来称呼,而到了后边却改

5、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用第二人称来称呼呢?2、文中多次出现“当我‥‥‥当我‥‥‥当我‥‥‥”“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我想起”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文中还有没有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能试着背下来吗?(积累、记忆、体会课文浓郁的抒情性。)4、学生再次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土地的眷念之情,体现作者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五、课堂小结;《土地的誓言》这篇抒情散文充满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眷恋故土、热爱祖国是每个中国人

6、固有的激情。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期望。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振兴中华,让悲剧不再重演![课后反思]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满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了“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这些画面直接感染学生。从他们的眼神可以看出,这些画面已经撞击到学生的心灵,心中便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我觉得这种方法很直观,能直接地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这就更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

7、容,理解作者那种眷念乡土的深情。另外,这篇课文是一篇很好的朗读文章,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也便于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表现和自我完善。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意味着正视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人,我们应尊重人的情感,理解人的情感,从人的情感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思想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自身情感,一切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出发,学生不被当作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来对待,没有自我,没有主体意识,没有完善的精神和情感。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呼唤

8、的只有健康情感、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因此,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主动积极地接受思想教育,比冰冷的道德说教更具实效性。教育必须从“动情”到“晓理”过渡,而不是相反。   本文几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