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845503
大小:2.89 MB
页数:126页
时间:2019-06-20
《《心肺复苏三甲讲座》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心肺复苏(CPR)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2021/8/231 心肺复苏新理念20102010AHA心肺复苏急救指南2010国际心肺复苏急救指南及治疗建议2021/8/232 前言前次(2005)心肺复苏指南距今已5年,5年来出现了新情况:猝死呈现全球性升高趋势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差异性明显AED已加入心肺复苏的救治中部分循证医学的结果与前截然不同迫切需要新的指南2021/8/233 心脏骤停现分为三期:心电期:此期多有室颤,早期除颤高度有效循环期:持续4~10min,需高质量心肺复苏(CPR)增加血液循环,改善心脑氧合和预后代谢期:10min后开始,疗效差,长时间缺血引起代谢异常心肺复苏新理念20102021/8/234 心脏骤停现分为三期:心电期:此期多有室颤,早期除颤高度有效循环期:持续4~10min,需高质量心肺复苏(CPR)增加血液循环,改善心脑氧合和预后代谢期:10min后开始,疗效差,长时间缺血引起代谢异常心肺复苏新理念2010技术关键:早期除颤有效按压2021/8/235 直击猝死!(残酷的事实)他们的猝然离世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小心心脏性猝死!2021/8/236 1.发生率:欧美>35岁者,年发生率0.1%~0.2%根据这一发生率:中国总数130~260万/年美国每年45万,一分钟一人猝死中国每年130万,一分钟三人猝死猝死流行病学艾滋病2乳腺癌1肺癌1心脏性猝死314,00041,400335,000162,5002021/8/237 心性猝死是人类猝死的主要原因Framingham长达26年的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猝死中75%为心性猝死。说明心性猝死是人类生命的直接杀手美国每年猝死人数近45万,平均存活率仅5%心脏性猝死患者中国每年约>100万!猝死流行病学2021/8/238 AlbertCM.Circulation.2003;107:2096-2101.心性猝死绝大多数为心律失常性猝死88%心律失常12%其他心脏病心性猝死的原因83%恶性室性心律失常17%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性猝死猝死的流行病2021/8/239 CPR概述概念指对于任何原因引起的呼吸心跳骤停,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对患者进行抢救治疗,使循环和呼吸恢复,这些措施称心肺复苏。2021/8/2310 定义心脏性猝死是由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以急性症状开始一小时内骤然意识丧失为前驱的自然死亡。这定义包含了“自然”、“快速”、“不被预测”的概念。 心脏性猝死概念的再确定:2006年ACC/AHA/ESC提出有效血流的突然丧失,导致的意识立即丧失,若不被治疗就会立即死亡。根据这一定义,可以推出:(1)经治疗生命获救者,称为猝死生还者,成为有心脏性猝死病史者;(2)意识自行恢复者称为,晕厥或心源性晕厥心脏性猝死概念再确定2021/8/2312 心肺复苏的历史1947年美国ClaudeS.Beek教授首次报道为室颤病人进行电除颤获得成功1958年美国PeterSafar教授发明口对口呼吸法,被确定为现场呼吸复苏首选方法1960年WilliavnKouwenhoven发表胸外按压复苏心脏骤停成功报告,被称为心肺复苏里程碑口对口呼吸法、胸外按压法、体外电击除颤,构成了现代心肺复苏的三大要素 心搏骤停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丧失。是临床最紧急的危险情况。心肺复苏术(CPR)就是对此所采用的最初紧急措施。2021/8/2314 心搏呼吸骤停的原因心源性:冠心病、心律失常等。肺栓塞突然的意外事件严重的酸中毒、高血钾、低血钾。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和中毒手术及其他临床诊疗操作中的意外事件麻醉意外2021/8/2315 心搏骤停临床表现心搏骤停的预兆征象多支病变的冠心病患者出现烦躁不安、血压骤降;严重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呼吸出现叹息样呼吸及临终前潮式呼吸等。心搏骤停的临床征象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脉搏动消失,面色苍白或紫绀,出现不规则呼吸、喘息甚至呼吸停止等表现。2021/8/2316 心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心搏完全停止室颤/无脉性室速无脉性电活动2021/8/2317 室颤2021/8/2318 实施心肺复苏指征临床上患者出现神志模糊或消失、突然晕厥、抽搐、心动过缓、血压突然下降、呼吸停止等临终状态即行心肺复苏。院外现场非专业救护人员正确判断有无脉搏存在困难,并且需要时间太长,延误抢救时机,因此对非专业救护人员仅凭意识丧失和呼吸停止或叹气样呼吸就应该紧急启动心肺复苏。2021/8/2319 CPR实施现状2004-2005年系列研究发现心脏按压的频率、深度不够,频繁中断按压过度通气(尤其是插管后)实施通气导致心脏按压中断时间过长心输出量下降、冠脉血流降低,生存率下降2021/8/2320 心肺复苏仍然面临挑战350,000猝死病人100,000尝试做CPR(28.6%)40,000到达医院病人(11.4%)20,000活着出医院(5.7%)12,000没有或很少有后遗症(3.4%)院外心脏骤停存活出院率1-8%院内心脏骤停出院存活率17%2021/8/2321 “黄金8分钟”心脏骤停的严重后果以秒计算●10秒---意识丧失,突然倒地●30秒---全身抽搐●60秒---自主呼吸逐渐停止●3分钟---开始出现脑水肿●6分钟---开始出现脑细胞死亡●8分钟---脑死亡---“植物状态”2021/8/2322 BLS(基础生命支持)的“黄金时刻”心脏骤停后CPR开始的时间CPR成功率1分钟内>90%4分钟内60%6分钟内40%8分钟内20%10分钟0%CPR开始时间24681012分20%40%60%80%100%CPR成功率2021/8/2323 指南回顾1974年美国心脏协会制定了《正规心肺复苏指南》,从1980年开始又多次进行修改。1992年制定《心肺复苏指南》,首开国际合作的先河。也是多国家首次达成共识。第一次提出“生命链”概念。2021/8/2324 指南回顾2010年10月《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针对心肺复苏实施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更改和阐述。2021/8/2325 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基础生命支持备受关注简单化、标准化连续不间断按压尽早电除颤避免过度通气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整个指南贯穿了强调基础心肺复苏和除颤的观点,强调其他措施不能影响基础心肺复苏和除颤。2021/8/2326 急救成人生存链:加强及四步变五步2021/8/2327 早期识别与呼叫+2010(新)取消:看、听和感觉呼吸(2005)变为:反应:无呼吸:无或不正常脉搏:<10s(仅限医务人员)急救成人生存链:加强及四步变五步2021/8/2328 判断阶段极其关键判断有无反应、呼吸和循环。考验急救人员的反应能力,要求非常迅速。如患者无反应,启动EMS系统,如有2人,1人实施CPR,1人迅速求救并尽早获取AED。只有经过准确的判断后,才能接受更进一步的BLS2021/8/2329 *判断患者反应判定事发地点是否易于就地抢救急救人员在患者身旁快速判断有无损伤,是否有反应。可采取轻拍患者,并大声呼叫:“喂,您怎么了?”或直呼其名。如患者有头颈部创伤或怀疑有颈部损伤,只有在绝对必要时才能移动患者。对有脊髓损伤的患者不适当地搬动可能造成截瘫。2021/8/2330 明确识别心脏骤停指标1992年前:无意识、无呼吸、无颈动脉搏动、瞳孔散大。2000年:无意识、无呼吸、无运动(咳嗽)。2010年:民众识别指标:无意识、无呼吸或无正常呼吸(指叹气样呼吸)医务人员识别指标:除上述“三无”外,加上10秒钟触不到脉搏(大动脉)2021/8/2331 早期识别与呼叫+2010(新)取消:看、听和感觉呼吸(2005)变为:反应:无呼吸:无或不正常脉搏:<10s(仅限医务人员)急救成人生存链:加强及四步变五步寻找AED,启动急救系统2021/8/2332 早期识别与呼叫早期CPR+按压速率:≥100bpm按压幅度:≥5cm胸部回弹减少中断避免过度通气急救成人生存链:加强及四步变五步2021/8/2333 急救成人生存链:CPR未培训的施救者: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直至除颤器到达且可供使用,或其他急救人员到场。经过培训的非专业施救者:至少要行胸外按压,有能力行人工呼吸的按30:2进行。理由:心脏病因导致的心脏骤停,只做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与同时进行按压和人工呼吸的心肺复苏相比,二者的存活率相近。2021/8/2334 更加强调高质量的心肺复苏以足够的速率进行按压以足够的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避免过度通气2021/8/2335 通气与循环要点心脏按压与呼吸比值为30:2——减少过度通气的可能——减少因通气而导致的按压中断——一旦气道得到保护,不再进行此种循环,连续以100次/分频率心外按压,通气时不中断按压。减少因判断循环是否恢复等而引起按压中断。每进行5个循环周期(5个30:2,约持续2分钟)进行评估。每2分钟按压者更换,以免疲劳所致按压频率和深度不够,轮换“按压者”应在5秒钟以内完成(IIb类)。2021/8/2336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更改将成人、儿童及婴儿的基础生命支持顺序由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改为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取消了“看、听和感觉呼吸”评估呼吸的环节。2021/8/2337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继续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包括:★按压速率至少100次/分,而不是大约100次/分。★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5cm,儿童和婴儿至少是胸廓前后径的1/3。★每次按压后胸廓充分回弹★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中断★避免过度通气2021/8/2338 心肺复苏程序变化:C-A-B代替A-B-C理由:动物实验证明,延误或中断胸外按压会降低存活率,所以在整个复苏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延误和中断。胸外按压几乎可以立即开始,而确定头部位置并实现密封以进行口对口或气囊面罩人工呼吸的过程则需要一定时间。2021/8/2339 早期识别与呼叫早期CPR早期除颤+尽早除颤:可在CPR前,<3min单次电击:减少连续电击,随即CPR双相波:120~200J单相波:360J急救成人生存链:加强及四步变五步2021/8/2340 D:电除颤(defibrillator)2021/8/2341 BayésdeLunaA.AmHeartJ.1989;117:151-159.心脏骤停的心律失常类型心动过缓17%VT62%原发VF8%扭转性室速13%2021/8/2342 为什么电除颤归于BLS大多成人突发非创伤性心跳骤停的原因是心室颤动,电除颤是终止VF最有效的方法.除颤时间的早晚是决定能否存活的关键,每延迟电除颤一分钟,其死亡率增加7%~10%。在社区,早期除颤指EMS接到求救5min内完成电除颤。在医院和其它医疗机构中,无论在医院中的任何部位,或在救护车中,对因室颤造成的心跳骤停患者,应在心跳骤停后的3分钟内给予除颤。2021/8/2343 EarlyDefibrillationImprovesSurvival100100808060604040202000SurvivalRate(percent)TimetoDefibrillation(minutes)0051015205101520Survivalreducedby10%perminuteICCM,WT,11/20002021/8/2344 1997-99AdvancedCardiacLifeSupportAHAp4-2 Thedifferencebetweenlifeanddeath 早期识别与呼叫早期CPR早期除颤早期有效的ALS心脏骤停后综合处理++急救成人生存链:加强及四步变五步为增加复苏后存活率,实施:多学科、综合、完整的治疗体系,包括:心肺复苏和神经系统支持(例如:急诊PCI和低温)2021/8/2347 早期识别与呼叫早期CPR早期除颤早期有效的ALS心脏骤停后综合处理++急救成人生存链:加强及四步变五步1.优化心肺功能和重要器官灌注2.恰当转运3.治疗ACS和其他可逆病因4.低温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5.预测、治疗和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2021/8/2348 早期识别与呼叫早期CPR早期除颤早期有效的ALS心脏骤停后综合处理++急救成人生存链:加强及四步变五步UA或NSTEMI慎给吗啡(增加死亡率)无脉或心脏骤停,不用阿托品(无益)肾上腺素不变:1mg/3-5min胺碘酮:150mg~300mg2021/8/2349 “黄金时刻”抢救患者的生命中最关键的措施是CPRC---人工循环支持(Circulation)A---保持呼吸道通畅(Airway)B---人工呼吸(Breathing)D---电击除颤(defibrillator)2021/8/2350 判断与呼救2021/8/2351 *判断心跳(非专业急救者如不能确定,可立即实施胸外心脏按压)1968年复苏标准颁布以来,脉搏检查一直是判定心脏是否跳动的金标准1岁以上的患者,颈动脉比股动脉要易触及方法:患者仰头,急救人员一手按住前额,用另一手的食、中手指找到气管,两指下滑到气管与颈侧肌肉之间的沟内即可触及颈动脉评价时间不要超过10秒2021/8/2352 *判断呼吸医务人员在检查患者反应时,应快速检查患者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即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2021/8/2353 C---胸外心脏按压2021/8/2354 胸外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胸外心脏按压的力度胸外心脏按压时按压/放松时限比保证胸外心脏按压持续不间断而有效的实施2021/8/2355 正确实施CPR强调更加用力和快速地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最满意程度的前向血流。单人/双人CPR,按压/通气为30:2。正确的按压虽可产生60~80mmHg的动脉压,但舒张压很低,颈动脉平均动脉压很少超过40mmHg;仅能提供少量的氧和营养物质。心输出量可能仅是正常心输出量的1/4或1/3;2021/8/2356 心脏按压技术——患者体位和抢救者位置患者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如为软床,身下应放一木板,以保证按压有效,但不要为了找木板而延误抢救时间。抢救者应紧靠患者胸部一侧,为保证按压时力量垂直作用于胸骨,抢救者可根据患者所处位置的高低采用跪式或用脚凳等不同体位。2021/8/2357 心脏按压技术——按压要领按压部位:正确的按压部位是胸骨中、下1/3。定位方法:抢救者食指和中指沿肋弓向中间滑移至两侧肋弓交点处,即胸骨下切迹,然后将食指和中指横放在胸骨下切迹的上方,将一只手的手掌根贴在胸骨下部(胸骨下切迹上两横指),另一手掌叠放在这一只手手背上,十指相扣,手指翘起脱离胸壁。快速定位方法:双乳连线法2021/8/2358 胸外心脏按压定位方法2021/8/2359 心脏按压技术——按压要领按压方法:抢救者双肘关节伸直,双肩在患者胸骨上方正中,肩手保持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压的方向与胸骨垂直。2021/8/2360 2021/8/2361 心脏按压技术——按压要领正常形体患者按压幅度为至少5cm。最理想的按压效果是可触及颈或股动脉搏动。但按压力量以按压幅度为准,而不仅仅依靠触及到脉搏。每次按压后,放松使胸骨恢复到按压前的位置,血液在此期间可回流到胸腔,放松时双手不要离开胸壁。按压频率至少为100次/分。按压与放松间隔比为50%时,可产生有效的脑和冠状动脉灌注压。2021/8/2362 心脏按压技术2021/8/2363 A---保持呼吸道通畅(Airwaycontrol)2021/8/2364 开放气道患者无反应/无意识时,肌张力下降,舌体和会厌可能把咽喉部阻塞,舌是造成呼吸道阻塞最常见原因。清除患者口中异物和呕吐物,用指套或指缠纱布清除口腔中的液体分泌物。2021/8/2365 开放气道的方法仰头抬颏法托下颌法Hemlich手法(腹部冲击法)2021/8/2366 开放气道——仰头抬颏法把一只手放在患者前额,用手掌把额头用力向后推,使头部向后仰,另一只手手指放在下颏骨处,向上抬颏。勿用力压迫下颌部软组织,否则有可能造成气道梗阻,避免用拇指抬下颌。开放气道有助于患者自主呼吸,便于CPR时口对口呼吸。如患者假牙松动,应取下,以防脱落阻塞气道。2021/8/2367 开放气道——托下颌法仰头开口:如患者紧闭双唇,可用拇指把口唇分开。托颌:手放置在患者头部两侧,肘部支撑在患者躺的平面上,握紧下颌角,用力向上托下颌。效果肯定,但费力,有一定技术难度。对于怀疑有头、颈部创伤患者,此法更安全。2021/8/2368 开放气道——托下颌法2021/8/2369 开放气道——Hemlich手法当清醒患者突然不能讲话、咳嗽,并有窘迫窒息症状,或在头后仰或三步法开放气道(仰头、开口、托下颌)后,仍不能进行有效正压通气,吹气有阻力或胸廓不能抬起,考虑气道异物或分泌物阻塞。如为气道异物梗阻(FBAO),可采用Hemlich手法(腹部冲击法)予以排除。2021/8/2370 Hemlich手法(腹部冲击法)立位或坐位有意识的患者:急救者站在患者身后,双臂环绕着患者腰部,一手握拳,握拳手的拇指侧紧抵患者腹部,位置处于剑突下脐上腹中线部位,用另一手抓紧拳头,用力快速向内、向上冲击,使膈肌抬高,气道压力骤然升高,这种压力足以产生人为咳嗽,把异物从气管内冲击出来。合并症:腹部或胸腔内脏的破裂或撕裂等。不应将手掌放在剑突上或肋骨下缘,否则增加并发症发生。2021/8/2371 孕妇或肥胖者Hemlich手法有意识妊娠终末期孕妇或过度肥胖者采用胸部冲击法。方法:站在患者身后,把上肢放在患者腋下,将胸部环绕起来。一只拳的拇指则放在胸骨中线,应注意避开剑突和肋骨下缘,另一只手抓住拳头,向后冲击,把异物冲击出来。如患者失去意识:启动EMS系统。2021/8/2372 B---人工呼吸(breathing)口对口人工呼吸口对鼻人工呼吸口对通气防护装置呼吸球囊面罩装置通气2021/8/2373 口对口通气作用原理口对口人工呼吸是一种为患者提供氧气的快速、有效的方法。施救者呼出的气体含有大约17%的氧气和4%的二氧化碳,这种氧含量足以供给患者的需要。2021/8/2374 人工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简易的通气方法,呼出气体中氧气足以满足患者需求。人工呼吸时,要确保气道通畅,捏住患者鼻孔,防止漏气。施救者正常吸一口气,用口唇把患者的口全罩住,呈密封状,每次吹气持续1秒钟,确保患者胸廓起伏。2021/8/2375 人工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其胸外按压与通气的比例为30∶2口对口呼吸常导致胃胀气,可并发胃内容物返流,致误吸或吸入性肺炎。缓慢吹气,减少吹气量及气道压峰值水平,有助于减低食道内压,减少胃胀气的发生。2021/8/2376 人工呼吸——口对鼻人工呼吸对患者不能经口呼吸时应推荐采用口对鼻呼吸,如牙关紧闭不能开口、口唇创伤、口对口呼吸难以实施。救治溺水者最好应用口对鼻呼吸方法,只要患者头一露出水面即可行口对鼻呼吸。口对鼻呼吸时,将一只手置于患者前额后推,另一只手抬下颏,使口唇紧闭。用嘴封罩住患者鼻子,深吹气后口离开鼻子,让呼气自动排出。呼气时可以用拇指分开口唇,这对有部分鼻腔阻塞的患者呼气非常重要。2021/8/2377 人工呼吸——口对通气防护装置呼吸在医院,如有条件推荐使用有防护装置的通气,以防疾病相互传播。口对面罩呼吸:用透明有单向阀门的面罩,可将急救者呼气吹入患者肺内,有的面罩有氧气接口,以便口对面罩呼吸时同时供给氧气。用面罩通气时双手把面罩紧贴患者面部,闭合性好,通气效果好。2021/8/2378 人工呼吸——球囊面罩装置使用球囊面罩可提供正压通气,一般球囊充气容量约为1000ml,足以使肺充分膨胀,但急救中挤压气囊难保不漏气,单人复苏时易出现通气不足,双人复苏时效果较好。2021/8/2379 2021/8/2380 人工呼吸——通气速率心跳呼吸停止:胸外按压与通气的比例为30∶2。心脏停搏的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后若有2名以上的急救人员实施CPR则胸外按压与人工通气应该同时进行,通气时胸外按压亦不用暂停。呼吸停止有脉搏者:未置入高级气道者10~12次/分已置入高级气道者8~10次/分2021/8/2381 2021/8/2382 除颤时机若非目击患者出现心跳骤停,应先施行1.5~3min的CPR后或5个循环CPR后再除颤。如果目击患者出现心跳骤停,应得到除颤器后立即施行除颤。一般在院内施行急救时,当除颤机到达后,便应在不干扰胸外心脏按压的情况下立即进行除颤。缩短最后一次胸外按压至首次电击除颤时间。对于有心电监护的患者,从发生室颤到电击应在3min之内完成。2021/8/2383 除颤波形和能量级别同等能量电除颤,双相波终止室颤的成功率更高。成人首次电击能量双相波120~200J,单相波360J。5组CPR后未转律,仍给予双相波200J、单相波360J电量再次电击。儿童患者首剂量2J/kg,后续电击能量级别应至少4J/kg,最大不超过10J/kg或成人剂量。2021/8/2384 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icexternaldefibrillator)AED自动分析心律双功能电极片声音与图形提示自动除颤2021/8/2385 自动体外除颤器2021/8/2386 2021/8/2387 BLS中的争议2021/8/2388 BLS中CPR顺序的争议操作顺序不能机械分割:ABCD----创伤、脑、肺等引起心脏骤停DCAB-----心源性猝死、室颤2021/8/2389 除颤与CPR顺序的争议目前建议:无目击者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可先行CPR(5个循环),再评价循环和除颤(classⅡb)。院内心脏骤停及有目击者的院外心脏骤停,AED可立刻得到时应尽早除颤(classⅡa)。2021/8/2390 成人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lifesupport)2021/8/2391 高级生命支持是基础生命支持的继续,是借助于器械和设备以及先进的复苏技术和知识以争取最佳疗效的复苏阶段。目的是在加强人工呼吸和人工循环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药物和电除颤,恢复心脏的自主搏动,进而改善自主循环。2021/8/2392 高级生命支持继续进行基础生命支持建立通畅的血管通路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保证重要脏器灌注。氧疗和呼吸支持应用药物促进心肺复苏病因鉴别诊断与积极处理2021/8/2393 2010版ACLS主要问题及更改建议进行二氧化碳波形图定量分析,以确认并监测气管插管位置和心肺复苏质量。简化了传统心脏骤停流程,并提出了替代的概念性设计流程以强调高质量心肺复苏的重要性。进一步强调了生理参数监测以优化心肺复苏质量并检测是否恢复自主循环。不再建议在治疗无脉性心电活动(PEA)/心搏停止时常规性地使用阿托品。2021/8/2394 2010版ACLS主要问题及更改建议输注增强节律药物,作为有症状的不稳定型心动过缓进行起搏的替代方法之一。建议使用腺苷,因为它不但安全,而且在规则的、单型性、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的早期处理中,对于治疗和诊断都有帮助。恢复自主循环后,在重症监护病房应继续进行系统的心脏骤停后治疗,同时由专家对患者进行多学科治疗并对其神经系统和生理状态进行评估。这通常包括使用低温治疗。2021/8/2395 2010年新指南传统高级生命支持心脏骤停流程经过简化和综合,以强调高质量心肺复苏(包括以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并避免过度通气)的重要性,并强调应在心肺复苏的非中断期间组织高级生命支持操作。另外,推出新的环形流程。2021/8/2396 2021/8/2397 人工气道的建立有效地高级生命支持必须是高质量基础生命支持的延续与扩展。减少因高级人工气道的建立而中断CPR时间,进行气管插管时权衡利弊。可选用喉罩与食管气管联合导管,操作简便易行,安全可靠。2021/8/2398 2021/8/2399 喉罩与气管插管2021/8/23100 气管内插管可有效地保证呼吸道畅通并防止呕吐物误吸,。插管前应先检查气囊有无破裂漏气。管道插入后注好气囊并妥为固定,即可联接呼吸机或麻醉机予以机械通气及供氧。吸入氧浓度应是维持动脉血氧饱和度≥94%的最低吸入氧浓度。建议进行二氧化碳波形图波形定量分析,已确认并监测插管位置和心肺复苏质量。2021/8/23101 二氧化碳图波形2021/8/23102 二氧化碳图波形2021/8/23103 心肺复苏的药物使用用药原则: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时机。应该在脉搏与心律检查评估后,除颤器充电进行中或电击后尽早给予,尽量不中断CPR的实施。使用途径:静脉途径和骨髓腔途径是使用药物的首选途径。(不再推荐气管内给药)2021/8/23104 心肺复苏的药物使用肾上腺素《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仍然将肾上腺素作为心肺复苏的首选药物。对成人心脏停搏进行心肺复苏时使用肾上腺素的推荐“标准剂量”即每次1mg,每3~5min重复一次(Ⅱa级推荐)。2021/8/23105 心肺复苏的药物使用血管加压素《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推荐,一般可以在第一次或第二次电击除颤后给予一剂血管加压素,代替肾上腺素。对于治疗顽固性室颤,使用剂量为40u静脉注射,效果满意。特别是血管加压素和肾上腺素合用的作用优于肾上腺素单用。2021/8/23106 心肺复苏的药物使用胺碘酮对于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在进行心肺复苏、实施2~3次电击除颤,以及给予血管加压素以后,如果室性心律失常仍存在,可以考虑给予胺碘酮(Ⅱb级推荐)。初始剂量为300mg稀释后快速推注,维持剂量为1mg/min持续滴注6h。以后根据病情逐渐减量至0.5mg/min维持18h。2021/8/23107 心肺复苏的药物使用阿托品缓慢心律失常,(不包括无脉电活动/心搏停止时)给予阿托品是积极有效的。心动过缓的首次用量为0.5mg,每隔5min可重复用药,总剂量不超过3mg。2021/8/23108 心肺复苏的药物使用碳酸氢钠使用于下列情况:已经明确患者发生心脏停搏前直到停搏时存在高钾血症(Ⅰ级推荐);已经知道患者发生心脏停搏前存在代谢性酸中毒(Ⅱa级推荐);长时间心脏停搏后已经成功实施气管插管并且正在进行人工通气的患者(Ⅱb级推荐);长时间心脏停搏后自主循环恢复初期的患者(Ⅱb级推荐)。2021/8/23109 2010新的用药方案腺苷有脉搏心动过速的流程已简化。建议使用腺苷,因为它稳定型、规则的、单型性、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的早期处理中,对于治疗和诊断都有帮助。必须注意,腺苷不得用于非规则宽QRS波群心动过速,因为它会导致心律变成室颤。腺苷6mg弹丸式注射。2021/8/23110 心脏骤停后治疗2010(新)“心脏骤停后治疗”是《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的新增部分为提高在恢复自主循环后收入院的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应当通过统一的方式实施综合、结构化、完整、多学科的心脏骤停后治疗体系。治疗应包括心肺复苏和神经系统支持。应根据指征提供低温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由于在心脏骤停后往往会发生癫痫症状,应进行脑电图检查以诊断癫痫并尽快给出解读,并在昏迷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后频繁或持续地进行监测。2021/8/23111 心脏骤停后治疗的初始目标和长期关键目标恢复自主循环后优化心肺功能和重要器官灌注转移/运输到拥有综合心脏骤停后治疗系统的合适医院或重症监护病房识别并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和其他可逆病因控制体温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预测、治疗和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这包括避免过度通气和氧过多。2021/8/23112 复苏后处理(post-resuscitationtreatment,PRT)2021/8/23113 复苏后处理措施维持良好的呼吸功能,保证机体的氧来源与气体交换。确保循环功能的稳定防治肾功能衰竭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复苏后综合症的治疗2021/8/23114 复苏后综合症近年来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从根本上揭示了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以后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本质。其整个病理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原发疾病引起心脏停搏→心肺复苏→复苏成功→绝对或者相对性低血液灌流→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氧供与氧需失衡→组织缺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多器官功能衰竭。2021/8/23115 脑复苏措施维护血流动力学稳定保证良好的通气亚低温疗法利尿脱水控制抽搐药物应用高压氧治疗2021/8/23116 维护血流动力学稳定织的血流灌注量取决于脑动脉灌注压,自主调节功能丧失后,脑动脉灌注压的高低由患者平均动脉压与颅内压的压差来决定。维持足够平均动脉压是保证脑组织灌注的外部条件,而脑组织局部灌注的恢复则有赖于改善微循环。2021/8/23117 保证良好的通气注意避免过度通气,因为过度通气对大脑血流灌注产生不利影响,不利于脑复苏。在实施机械通气过程中,选择适当的通气策略,提高动脉血氧分压,使动脉血氧分压>100mmHg,或早期采用高压氧治疗,对降低颅内压,改善脑代谢有一定作用。2021/8/23118 亚低温疗法国际上常将低温分为轻度(33~35℃)、中度(28~32℃)、深度(17~27℃)和超深度(≤16℃)。目前国内外多采用32~34℃的亚低温治疗各种疾病。降温的时机应该是愈早愈好,特别是脑缺氧的最初10min是降温的关键时段。降温的重点应以脑部为主,冰帽降温效果较好。但单纯的头部降温并不十分理想,还需以全身降温为基础。2021/8/23119 利尿脱水防止和控制脑水肿是中断脑缺氧恶性循环的一个有效措施,是心肺复苏特别是脑复苏的重要环节。脱水时应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不低于15mmHg,血浆清蛋白在30g/L以上。脱水治疗一般以渗透性利尿为主,首选20%甘露醇。2021/8/23120 各个行业社区培训 自动体外复律器(AED)的广泛应用 公共场所的急救 谢谢2021/8/2312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