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德籍著名作家张峻

记承德籍著名作家张峻

ID:38812500

大小:20.7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19

记承德籍著名作家张峻_第1页
记承德籍著名作家张峻_第2页
记承德籍著名作家张峻_第3页
记承德籍著名作家张峻_第4页
记承德籍著名作家张峻_第5页
资源描述:

《记承德籍著名作家张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记承德籍著名作家张峻  1949年7月,盛夏,中午。一个16岁的男孩儿耪地扛锄回家。路人捎给他一个小纸条,上面只写了十个钢笔字:张峻,速来区,有要事相商。落款是:杨殿臣。  杨殿臣和张峻同村,当时在区政府当秘书,村里的业余剧团就是他操办的,还让张峻上台演过节目,张峻很敬仰他,所以,看到纸条二话没说,随手把锄头交给一邻居,也没和家里人打招呼就去了离村4公里外的区政府。  他自己也没想到,就这十个字,让他从此走出了大山,走上了一条与他的父辈完全不同、为之奋斗一生却痴心不改的为文之路……  时隔65年,2014年5月,初夏……  一个

2、耄耋老人在胞弟的农家小院里,满怀深情地细数着自己走过来的足迹,深情、神往、陶醉而又淡然,和风细雨中,道出了他几十年来荡气回肠的走过……  文字是他引路的灯  对文字的膜拜始于他小时候的记忆。  隆化,八达营,一个不算太偏僻的镇子,是张峻出生的地方。那时的八达营被划入伪满州国,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张峻的父亲本分、胆小,宁肯家里断炊也不敢拖欠那些“鸦片烟、地亩捐、出荷粮……”等各种名目的税捐。打一记事起,张峻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每次交完捐税回来赶紧把税捐条包进一个蓝布包,放入一个小木匣,还要挨个儿嘱咐家里人:谁也不许动。  可是,尽管这

3、样,张峻的父亲还是经常被那些警狗们以“欠税”的理由绑走,母亲也只有跪在佛龛前哭嚎的份。几经屈打,父亲终下狠心:就是累断脖子也要供出一个能识税捐条子的人。  张峻就成了家族10个兄弟中被选出来的那个“识税捐条子”的人。  带着整个家族的重托,张峻进了村里的“国民初级小学”,读起了“一个人两只手”,和大人们称作洋字码的“1、2、3、4……”那年,张峻7岁。  16岁的张峻,虽说当时算得上“文化人”,被选到区里。但是,自从10岁离开校门,除了“识个庄户字,记个工夫账”就极少再碰文字,拿锄头的手硬得字都写不成形儿,用当时区委书记王华的话

4、说就是“坛子一个,罐子一个”。可对这个机灵的孩子王书记还是很喜欢。他找来一沓废《布告》,亲手裁订一个大厚本,要求张峻每天必须写1000个字,并交给他批改。一个月下来,张峻的字才有点样儿。两个多月后,就是这手“有点样儿”的字使张峻成了县里百里挑一从区里选上来的刻字员,职务叫县委文书。  那份荣耀与神圣至今张峻也难以忘怀。  报到的那天,县委书记上下打量一下张峻,意味深长地连说两次:千万不要小瞧文书工作,战争年代,一字之错就可能千百人头落地啊。  怎么会?真的会!  张峻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份工作做好。  从此,凡是下达上报的文字,

5、从一页纸的通知到十几页的总结报告、乃至成册的领导讲话稿,他都非常认真一笔一划刻印。“文字在我心里是那么神圣,一丝不苟、服务到家是我的心愿。”张峻说。  此刻,区里王华书记一个不经意的鼓励他仍铭记在心。  那天,他看到王书记给报纸写稿,就好奇地问:我可以写吗?王书记答:当然可以。就为这,工作之余,他点灯熬油,读所有能找得到的书报,把自己观察到的和所思所想写在稿子上。过了几个月,他的稿子还真的变成了铅字,这让张峻欣喜若狂,几乎每个月都有稿子见报,这一年,他成了全省模范通讯员。一年后,他采写的一个自由婚恋的故事在当时热河《群众报》上发

6、了一整版,他上瘾了。  张峻读的第一本小说是《新儿女英雄传》。他一翻开就被书中的主人公、情节吸引了,几乎是狼吞虎咽一气读完的,尽管书中有的字还不认识,但是,张峻从此迷上了小说。巴金、老舍、赵树理……他特别喜欢读那些反映农村生活的短篇。读着读着,他就“走”到了那些熟悉的农民中间,邻居、亲朋、好友……以至长时间地沉浸其中。  渐渐的,千字、万字的消息、通讯、小说纷纷见诸报刊,年底,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夜过黄土岭》出版了。1956年春,全国首届“青年创作者会议”召开,张峻作为热河省重点培养的作者被邀请参加。赴京时,他激动得似去西天朝

7、圣。茅盾、老舍、赵树理、夏衍等文学大师亲莅教诲,这是他想都不敢想的呀。他也真的受益匪浅。那年,他23岁,已是当时的新锐人物。  1957年,他调到了承德报社工作,负责农村和党的生活的报道。此时,社会进入了一个动荡期。大跃进、放卫星、刮“五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狂热,接下来就是三年饥饿和整风运动。  作为“舆论导向”的党报,报社班子要轮流到第一线经受锻炼与体验。  张峻和时任总编辑的洪文第一批去了隆化县汤头沟公社,那是1960年的寒冬和苦春。他们和地委工作队一起,每天与农民一起在大食堂里喝三两粮食的大锅菜汤,饿得两腿浮肿,浑身无

8、力。豆饼(平常年份只能做牲畜饲料)都成了难得一见的好东西。  那年的6月,张峻拖着两条浮肿的腿来到了他曾经采访过的沙坡峪村,老支书尹广俊不无幽默地嘲讽说:怎么样?高音喇叭不吹了吧?都怪你们摇笔杆的……  这让从农村走出来的张峻心里多了几个“为什么”,常常在饿得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