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浅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

ID:38726850

大小:59.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6-18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_第3页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_第4页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让迷失本色的语文回归——浅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基本性质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其中,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则是工具性的“精、气、神”所在,离开工具性谈“人文性”,有舟无水,寸步难行;同样,只有工具性,没有人文性,则如有水无舟,亦无法欣赏到“小小竹筏江中游,悠悠青山两岸走”的绝妙景致。可是,“文以载道”的道理谁都知道,可真要做到“文道结合”又何其难!所以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于是,很多时候,我们便在课堂教学中过分地强

2、调“人文性”,而对语文的“工具性”一时间似乎有些避之不及,该讲的不讲,该练的不练,脱离文本,舍弃语言,只重人文关怀,恰如吴忠豪先生所言,有些“得意忘言”了。这也直接导致了我们语文本色的迷失。其主要表现如下:迷失一:工具性冷冷清清——不到位课程改革以来,有不少语文课堂中是又唱又跳又画,将语文课异化为音乐、美术等等。美其名曰:淡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纵横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而学完一节课后,学生关于语文的听、说、读、写的收获得之甚少,学课文只不过是走马观花。一教师在教学《花钟》时,既没有抓住“吹起”、“绽开”、“从梦中苏醒”、“欣然怒放”、“舒展”、“含笑一现”等表达鲜花开放的不同

3、说法,也没有抓住“陆续”、“刚刚”、“大致”等说明文中表现作者用词精确的词语,而是花时间、花精力讨论植物学家为什么能修建成“花钟”,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会不同。这是一个语文课堂中工具性“冷冷清清”的典型例子。教者没有较强的“语文”意识,没能及时捕捉“战机”,引领学生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感受语言魅力。整堂课,学生的表现也充分显示了语言的贫乏。淡化“训练”,意在避开“机械训练”之嫌,但不等于不要“训练”,既然是“工具”,不练怎么能行呢?迷失二、人文性热热闹闹——越位20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语文教学担负着指导学生感悟母语、积累母语、运用母语、进行交际的任务。即使是感

4、悟“人文”,只是笼统地说说感受,缺乏感悟“人文”的抓手,那从头到尾搞的只能是“空手道”。一位教师在教学《给予树》的过程中向学生提了这几个问题:“小女孩会在卡片上写些什么”;“金吉娅看到卡片会怎么想,怎么做”;“给予树还会种在哪里”……学生谈的好不热闹,但答案却游离于文本之外,非常空泛。整堂课下来,感觉就是一节不折不扣的思想品德课。这种漠视了课堂中人事、情感、性灵背后的“语言”,课文学完了,学生不会读意境优美的文字,不会品其间的精美词句,更不用说积累和运用于生活中的语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了。如此,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从何谈起。迷失三、非语文“越俎代庖”——错位一位教师执教《秋天的雨

5、》,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秋雨的资料;接着播放关于秋雨的图片,一会儿是黄色的银杏树,一会儿是红红的枫叶;然后又将各种水果搬上课桌,让学生闻闻、摸摸;最后又让学生扮演各种准备过冬的小动物。这是一堂典型的没有语文的“语文”课。要知道真正的人文内涵是植根于人的精神力量之中,是以人的生命为根基,以文本语言为承载的。丢掉文本,刻意营造的、外在的、空泛的“人文”只能是一种无病呻吟,浮萍一般,是永远无法长久站立的。面对语文本色的迷失,我们如何做才能真正实现文道结合,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呢?笔者认为,就语文的性质而言,工具性重在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因此语文实践活动至关重要。而

6、领略人文内涵,则要依托文本的情脉,需缘情而求真。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回归本色,从而真正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一、以热情与智慧解读文本打开课本,进入我们眼帘的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多彩:“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浩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禅味……还有那些或清新或淡雅的散文。无不让人感受到那浓浓的语文。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融入热情与智慧,这对于语文本色的回归显得极为重要。20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做到大处着眼。所谓“大处着眼”就是教师拿到一篇课文,要站到一定的高度来审视它,既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成长,又要从民族文化的高度来发掘。一堂语文

7、课,如果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味,那么我们就大致可以说它具有语文的味道了。在解读文本时,要积极调动自身已有的经验和文本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为和学生的对话做好准备。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文本就已经首先被你备厚了,到了课堂上,哪些东西可以和学生交流,哪些东西可以和学生商榷自然会随着课堂呼之欲出。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时,我反反复复查阅各种资料,尽量的把自己的情感积累融于课文中,尤其是把中华文化中古老的经典“四海之内皆兄弟”运用到课堂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听课教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