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无偿献血行为意向研究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无偿献血行为意向研究

ID:38711929

大小:38.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6-18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无偿献血行为意向研究_第1页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无偿献血行为意向研究_第2页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无偿献血行为意向研究_第3页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无偿献血行为意向研究_第4页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无偿献血行为意向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无偿献血行为意向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无偿献血行为意向研究郭应喆140110791.研究背景在医学领域,临床输血是一项公认的有效医疗救助措施,而“充足的血液供应是保证临床输血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无偿献血的影响因素分析)。1998年10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这标志着我国从有偿献血到无偿献血的转变(李秀兰等,2008)。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各个地区都已经实施了无偿献血制度。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用血需求量呈现递增趋势,这就造成了医疗用血和血液供给之间的矛盾。在无偿献血政策实施之初,政府会下达献血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血液供需之间的矛盾(张新平

2、、许海峰,2000)。但指令性计划不能保证无偿献血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扩大自愿献血者的队伍和发展固定献血者仍然是无偿献血招募的主要目标。大学生作为无偿献血的主力军之一,尤其需要增强招募效果。招募无偿献血者是一个劝服和改变人们行为的过程。为了增强招募的效果,就需要了解人们实施或不实施无偿献血的行为以及背后的影响因素。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基于社会心理学中的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探究影响无偿献血行为意向的因素,检验计划行为理论对大学生无偿献血行为解释和预测的有效性,从而为改善无偿献血的招募与宣传效果提供理论支持。2.文献综述

3、2.1计划行为理论简述计划行为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Ajzen于1991年提出,是理性行为理论(Theoryofreasonedaction)的发展。他认为,计划行为理论可以更准确地预测不同种类的行为,还可以解释行为在特定条件下的变化(Ajzen,1991)。计划行为理论和理性行为理论都认为,行为的意向是影响一个特定行为的核心因素。意向指的是人们有多愿意去实施一个行为,以及人们愿意花费多大的努力。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一个行为的意向越强,这种行为就越可能发生。不过,只有行为处在意志控制的情况下,行为意向对行为的决定作用才会发生。而在很多时候,人们的行为会受其意愿决定

4、,还会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比如资源、时机等,Ajzen称之为“实际控制”。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向受三个因素影响,分别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态度指的是人们对于一种行为积极或消极的评价。主观规范是人们在决定做或不做一种行为时,他(她)们所感知到的社会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重要的他人”,比如亲戚、朋友、老师等。知觉行为控制指的是人们所感知到的一种行为的难易程度,它反映了过去的经验,以及人们所预见到的困难、阻碍。另外,知觉行为控制除了影响行为意向,还会和行为意向一起,直接影响行为。Ajzen给出了两个理论阐释,第一,在意向恒定时,知觉行为控制

5、越强,对行为的努力就越多,而这种努力很有希望能取得成功。第二,知觉行为理论可以作为测量实际控制的替代者。在解释行为时,计划行为理论亦包含了与各变量对应的信念。此理论假设,行为是一些相关“突显信念”的结果。人有很多信念,但在特定时刻面对特定事件只会表现出其中的一小部分,这就是所谓的“突显信念”。它们是决定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基础,进而也是意向和行为的决定因素。突显信念包含三个部分,与上述三个变量对应。其中,行为态度取决于行为信念,由信念强度和结果评估组成,两者的乘积即为态度的测量值。主观规范对应的是规范信念,由规范信念强度和顺从动机共同决定,其中,规范

6、信念强度指人们感知到的来自身边重要的人的态度强弱,顺从动机是人们是否愿意遵从其他人的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取决于控制信念,也由两部分组成,即信念的性质,指人们感知到的促进或阻碍其行为的外部因素,还有信念感知的强度,指对这些因素感知的强弱。计划行为理论作为一个理论框架,已经被学者广泛应用于解释和预测具体的行为。段文婷(2008)总结了它的应用领域,包括饮食行为、药物成瘾行为、临床医疗与筛检、运动行为、社会与学习行为等,其中就包括对献血行为的解释和预测。2.2国外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无偿献血的研究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无偿献血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人口统计学、组织因

7、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MasserBM,WhiteKM,HydeMK,etal,2008)。其中,计划行为理论是最“有效的解释和预测理论之一”(GodinG,2007)。在使用计划行为理论解释献血行为时,学者们一般会同时选用“献血者”和“非献血者”两种样本(GilesM,CairnsE,1995),而“献血者”有时会按献血的次数细分(GodinG,SheeranP,ConnerM,etal,2005)。Callero和Piliavin(1983)发现,随着献血者献血次数的不同,计划行为理论的不同变量的影响程度会发生变化。不同的文献研究显示,计划行为理论对献血

8、者行为意向的解释程度为31%到7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