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667912
大小:334.50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9-06-17
《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之选做题应对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代文化经典研读1.感受命题类型2.体会解题思路学习目标儒家宣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道家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老子·第二章》),两者存在明显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截然对立,只是它们关注的问题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同而已。这种差异的存在也使得它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自孔子、老子之后两千多年中,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各个时代的人们,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拿起它来武装自己,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
2、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例题敲门材料:例题敲门1.“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结合文段,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2.“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请就“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的积极意义这一点加以探究。(8分)阅读上面的文字,完成1-2题。(12分)设题方式1.材料上,文字较长,两三百字左右;围绕已学经典中的概念和思想来组织。2.题目上,总分值12分左右;往往设置两道小题,呈梯度;第1小题可能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第2小题为探究题,或发掘经典深层意蕴,或联系实例
3、诠释经典内涵,或对经典作个性化、创意性解读等等。备考指南2.结合教材,了解传统文化精髓。1.读懂材料,准确把握文本大意。3.掌握阅读理解题的各种常用答题方法,尤其是探究题的答题技巧。儒家宣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道家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老子·第二章》),两者存在明显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截然对立,只是它们关注的问题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同而已。这种差异的存在也使得它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自孔子、老子之后两千多年中,
4、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各个时代的人们,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拿起它来武装自己,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例题敲门材料:1.“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结合文段,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示例:“天下有道则见”,主张国家“有道”就出仕表现自己的才能,体现了儒家“有为”的思想;(2分)“无道则隐”,国家“无道”就隐藏自己的才能,安贫乐道,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这与道家“无为”的思想一致。这就是“儒道互补”的体现。(2分)思路指导理解含义类题型方法指导:抓关键词、疑问点2.
5、“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请就“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的积极意义这一点加以探究。(5分)思路指导探究题解题步骤:第一步明确观点第二步阐述理由第三步作出结论扣文本联现实示例:“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明确观点)面对竞争,我们既要用儒家积极有为的态度去对待每个过程,执着前行,锐意进取,不轻言放弃;同时,又要用道家超逸无为的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做到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遭遇失败更要超然通达。比如我们的学习,我们既要锲而不舍地顽强拼搏,又要顺其自然,只要尽力就无怨无悔。(阐述理由)因此,“儒道互补”的理念在竞争激烈的今
6、天能更好地指导我们迎接人生的挑战(做出结论)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9分)宋牼①对孟子说:“我听说秦国和楚国在交战②,我想去见楚王,劝说他停战,如果楚王不高兴听,我再去见秦王,劝说他停战。两位君王中,我总会遇到能说得通的吧。”孟子说:“你打算怎样去劝说呢?”宋牼说:“我将向他们指出交战的不利之处。”孟子说:“先生的用心诚然是好极了,先生的说法却不行。先生用利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喜欢利而让军队休战,这样也就使三军官兵因为追求利才乐于停战。要是都像这样,做臣子的怀着求利的念头侍奉国君,做儿子的怀着求利的念头侍奉父亲,做弟弟的怀着求利的念头侍奉哥哥,这会使君臣、父子、兄弟最终背离仁义,
7、怀着求利的念头相互对待。这样的国家不灭亡,是从来没有的。先生(如果)用仁义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喜爱仁义而让军队休战,这就会使三军官兵因为喜爱仁义而乐于停战。要是都像这样,做臣子的心怀仁义侍奉国君,做儿子的心怀仁义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侍奉哥哥,这样就会使君臣、父子、兄弟去掉求利的念头,而怀着仁义之心相互对待了。这样的国家还不能称王于天下的,是从来没有的。何必要说利呢?”(译自《孟子•告子下》,略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