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教育促进人的幸福

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教育促进人的幸福

ID:38645291

大小:46.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6-17

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教育促进人的幸福_第1页
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教育促进人的幸福_第2页
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教育促进人的幸福_第3页
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教育促进人的幸福_第4页
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教育促进人的幸福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教育促进人的幸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教育促进人的幸福来源:《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11届学术年会[教育与幸福]论文集》作者:常淑芳摘要:幸福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为了实现目标和理想,使自己的客观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快乐心理体验,是人们对生活的肯定评价,它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终极目的性三个特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生命是幸福的载体,需求是幸福的动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幸福的内容;劳动实践是幸福的源泉;自我实现和无私奉献是幸福的终极归宿。教育作为一种为人而存在的特殊生活方式,必须从培养人追求幸福的健康生命、创造幸福的能力、享受幸福的能力和提升人的幸福境界四方面

2、促进人的发展,增进人的幸福。关键词:幸福;马克思主义;能力千百年来,幸福作为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和存在方式,一直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终极价值目标。而教育作为一种为人而存在的特殊生活方式,其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发展,增进人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孩子能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有快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快乐和幸福。”一、幸福的基本内涵追求幸福是人类的永恒主题。然而什么是幸福?这个基本问题却困扰了古今中外无数贤人智者。人们为此争论不休,从各自立场都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享乐主义幸福论认为幸福就是获得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快乐,避免痛苦;理

3、性主义幸福论提出“善即幸福”的主张,把幸福上升到理智层面;自然主义幸福论则提倡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自我实现的幸福论强调人的不断的自我完善是幸福的终极指向。尽管人们对幸福的看法各不相同,幸福的概念非常模糊,但其基本的含义却是一致的,即幸福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为了实现目标和理想,使自己的客观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快乐心理体验,是人们对生活的肯定评价。具体来说,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幸福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的特征。幸福与人的需要有密切关系。动物的需要是本能的、直接的、简单的,而人的需要是全面的、丰富的、发展的。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看来,人类的基本需要可概括为五种

4、三个层次,依次为:基本需要(含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心理需要(含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只有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所有的需要相继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既是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那么幸福也同样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它可划分为物质性幸福、精神性幸福和自我实现性的幸福。就整个人类追求幸福的历史进程而言,人类总体上经历了一个从追求物质性幸福、精神性幸福到追求自我实现性的幸福的过程。在远古阶段,人类生活总的来说是原始的、简单的,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更多的是一种动物性的物质性幸福;在中世纪阶段,人们的生活比之远古时候有了进步和

5、发展,但由于宗教的影响又使得人们压制自己正当的欲望和需求转而依靠上帝追求幸福;到了近代,人们批判禁欲主义,高扬人性,表现自我,人们对幸福的追求由单一的物质性幸福向物质性幸福、精神性幸福等多元的幸福发展;而在现当代,因为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等趋势的推动,人们的生活得到极大地提升和改善,人们不再以片面的物质享受为满足,也不以苦行僧式的精神境界为追求,而是以人的自我发展完善为本。第二,幸福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特征。[1]所谓幸福的主观性,指的是幸福的主观形式是个体快乐的心理体验,他以个体的主观感觉而转移。幸福与否完全由个体自己主观去感受。而幸福的客观性则指幸福的客观内容,即人的客观需求

6、。真正的幸福在于客观的幸福内容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个体的主观心理体验,即达到幸福的主观体验与幸福的客观内容(需求)的统一。那种幸福的客观内容(需求)与主观的心理体验不一致的幸福则是虚假的幸福,即幸福的客观内容(需求)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但个体主观心理体验上却感觉到快乐。第三,幸福具有终极目的性的特征。[2]幸福具有终极性。人生总是各种活动的总和,活动总离不开目的和手段。在德性幸福论者亚里士多德看来,这些手段和目的是多种多样的,但并非所有的目的都是最终的目的,其中有些是为了其他的目的而选择作为手段的目的,只有幸福才是最后、最高的目的,才是至善。因此,在其著作《尼各马科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指出

7、:“如若在实践中确有某种为其自身而期求的目的……那么不言而喻,这一为自身的目的也就是善自身,是最高的善。”进而指出,“从名称上说,几乎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是幸福”。[3]正因为幸福具有终极目的性的特征,因此幸福就像一面旗帜一样指引着人们的各种行为,鼓舞人们克服千难万险,以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二、马克思主义对幸福的理解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问题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长期以来,中外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就是诸多幸福观中的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