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李泽厚对话易中天

【解读】李泽厚对话易中天

ID:38585553

大小:77.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6-15

【解读】李泽厚对话易中天_第1页
【解读】李泽厚对话易中天_第2页
【解读】李泽厚对话易中天_第3页
【解读】李泽厚对话易中天_第4页
【解读】李泽厚对话易中天_第5页
资源描述:

《【解读】李泽厚对话易中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导读]李泽厚:以前反传统的时候,他们骂中国文化骂得一塌糊涂,那时候我写《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多少人骂!现在国学热,我又挨骂,因为我不赞成搞这些东西。我把这叫做“蒙启”,把启蒙再蒙起来。人物简介李泽厚著名哲学家,上世纪八十年代最知名学者,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歇根大学、科罗拉多学院、斯瓦斯摩学院客席教授、客席讲座教授,台北中央研究院客席讲座研究等职。1988年当选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1998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学位。著作《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

2、美的历程》等影响巨大。易中天著名文化学者,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艺术人类学》、《帝国的终结》、《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费城风云》、《我山之石》、《中国智慧》等。民族主义加民粹主义,是当前中国往何处去的最危险的一个方向,大讲“中国模式”就有这个危险今天,恐怕没人不知易中天,但李泽厚呢?曾有文记载,李先生南下做客某书店,青年学子奔走相告:“太好了,李泽楷要来了!”人们真是善于健忘。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一书在上世纪80年代是何等受追捧,这位当选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的中国人,曾是当年知名度最高的学者。我们真的已走过李泽厚这座桥?9月12

3、日,在李泽厚先生家中,他与易中天进行了一场对话,谈古论今,纵横捭阖。■背景易中天三见李泽厚李泽厚先生说,我们是第三次见面吧?这是2010年9月12日,我到北京去见先生。“80后”的先生身着燕居之服,神清气朗,腰板笔挺,站在家门口,一边握手,一边问我。第三次?我一下子算不过账来。先生说,是。上次是90年代,在厦门。再上次,是80年代,在武汉,你送我去火车站。当时我感觉你很压抑。李泽厚先生的记忆力惊人。80年代,我确实见过他。还跟刘纲纪先生一起,把他从武汉大学送到东湖宾馆。那时没有车,连出租车都没有,是走去的,权当散步。但我是“小字辈”,没有插嘴的份

4、。因此,大抵是泽厚先生和纲纪先生,肩并肩在前面边走边谈。我跟随在后,算是“执弟子礼”。后来,90年代在厦门,有过一次座谈,我也只是旁听而已。因为提问的是学生,我不便问;答疑的是先生,我也不便答。所以,这回见面,我就问得比较多,也发表意见(这些对话,《新京报》的赵继成已经整理出来发表,不再重复)。整个过程,仍然是我问得多,说得少;先生则谈兴甚浓,有问必答。论古今,谈天下,指点江山,臧否人物,直言不讳,口无遮拦。说到精彩处,妙语连珠,神采飞扬,旁若无人,让在座者无不暗自惊叹。后来去吃饭。在电梯口,我说:送给先生的书中,有一篇《盘点李泽厚》。先生哈哈一

5、笑,说我早就看过了。我也笑。其实,我是“明人不做暗事”。《盘点李泽厚》收入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书生意气》时,我就曾托人带去一本,但杳无音信,不知先生是什么时候看到的。先生说,2002年就看到了。啊,记得如此准确!我说,如有不恭之处,请先生海涵!先生说,你可以质疑,你可以批评,没有任何关系!然后,先生看定我,说:不过,你的观点,我不同意!这倒是意料之中的。只是不知道先生的“不同意”,是不同意我说他“老了”,还是不同意我质疑他的“西体中用”。前一条,我可能是错了,因为他的心灵确实还很年轻。至于“西体中用”,我则保留看法。没准,将来还会撰文与先

6、生商榷。先生还对我说:你想批评我,就批评;我该支持你,还支持。不过,我对你有两个建议。说完这两个建议,先生忽然停下脚步,又看定我,说:你看,我很真实吧!哈,李泽厚到底是李泽厚,湖南人毕竟是湖南人。于是想起他客厅里冯友兰先生所赠的那副对联: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刚日读史,柔日读经。指着这对联,李泽厚先生不无得意地对我说:哈哈,都是反过来的。确实都是反过来的。前人的说法,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柔日读史,刚日读经”。但让我景仰的,还不是那“反过来”,而是先生说这话时的神态。于是得出“李泽厚印象”云──居然宝刀不老,依旧性情中人。□易中天谈孤独不喜

7、欢扎堆、抱团易中天:先生有孤独感吗?李泽厚:当然有,而且比较强烈。人本是社交动物,有社交的本能和欲望,但我的个性是不太喜欢与人交往。我有三个先天性毛病,与此个性恶性循环:一是记不住面孔,这已有专文讲过;二是记不住声音,别人打电话我总要问“哪位”?有次包括我儿子,所以他现在总是先报上名来;三是记不住路。在五六十年代则被扣过三个帽子,当时是很严重的,一是不接近群众,二是不靠拢组织,三是不暴露思想。一个是个性问题,一个是不符合革命时代要求的问题,两者性质不同,但也有联系。我曾在香港呆过一年,离开后没主动和任何人联系过,我在台湾呆了大半年,离开后没有任何

8、联系,在国内在美国也都大体如此,这是个性,从小见不得生人,总往后躲,大人骂我“出不得世”。几十年散步都是一个人,连太太也不让陪。易中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