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冰取火》导学案

《用冰取火》导学案

ID:38552807

大小:14.1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4

《用冰取火》导学案_第1页
《用冰取火》导学案_第2页
《用冰取火》导学案_第3页
《用冰取火》导学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用冰取火》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宝成小学三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主备:胡文丽使用时间:课题4.3用冰取火课型课时1/2班级小组使用人学习目标1、会写7个一类生字,会认13个二类生字,学习多音字“几”,积累优美的词语。2、理解“威胁、一筹莫展、绝望、束手无策、思索、摩挲”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3、读通、读顺课文,整体感知课文。重难点重点:解决生字、多音字、读通、读顺课文。难点:理解“威胁、一筹莫展、绝望、束手无策、思索、摩挲”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学习过程个案补充或学习随笔【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师板书“用冰取火”,让学生展示课前查找的关于南极的资料进行交流。要求:组员给组长讲,组长补充、纠正。如果不完整,教师适时补充。【检查预

2、习,初读课文】1、解决字词:用自己最有效的方式写会一类生字,认会二类生字。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词语的意思和多音字“几”,并写在预习本上。2、资料搜集:了解南极的气候及动物特点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初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4、小黑板出示二类词语“欣赏”“散步”“诱人”等词语和多音字“几”。[方法]你读我听,同桌互相评一评,看谁读得准。1、2号成员解释词意,4号成员给多音字“几”组词。5、填字组词,对号入座。一筹( )( )意想( )( ) 束手( )( )惨白无( ) 1.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2.就像手被捆住一样,没有一点办法。()[方法]集体交流订正。【再读课文,理清思

3、路】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如何分段?2、分小组讨论,汇报第一段(1-4)探险队没有火陷入绝境。第二段(5-7)年轻的探险队员用冰做成了“冰透镜”,靠太阳光点燃了火绒。第三段(8)有了火,就有了生命、正常的生活和快乐。【切入重点,设置悬念】思考: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南极天气怎样,你感受到什么?3、哪些词语感受到南极夏天非常寒冷?4、如你之身这样的环境,你最渴望是什么?【拓展延伸,作业布置】1、搜集有关智慧的名言。2、一类生字写两遍并组词。宝成小学三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主备:胡文丽使用时间:课题4.3用冰取火课型课时2/2班级小组使用人学习目标理解课文内容,

4、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了解其中的道理。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与智慧,并结合实际,谈谈运用知识和智慧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道理。重难点重点: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了解其中的道理。难点: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与智慧,并结合实际,谈谈运用知识和智慧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道理学习过程:个案补充或学习随笔【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导语: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南极的寒冷及火的重要性,这节课我们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当大家绝望的时候,那个年轻队员是怎样做的?【回顾课文,质疑探究】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2、快速默读第一自然段,在南极什么最重要?3、从哪可以感受到南极的夏天是非常寒冷的?4、当大家陷入

5、绝望的时候,那个年轻队员怎么做的?5、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6、为什么这个主意被年轻的探险队员想出来了,而其他队员却没想出来?【合作探究,集思广益】1、想想课文第三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2、当大家陷入绝望的时候,那个年轻队员怎么做的?他会想些什么?(找出描写这个队员动作的词,用笔画出)3、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半球形的冰透镜”为什么能点着火呢?4、为什么这个主意被年轻的探险队员想出来了,而其他队员却没想出来?【展示汇报,交流感悟】小组合作交流1-4【总结课文,升华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拓展延伸,提高能力】如何做一个有智慧的人?【作业布置,巩固

6、提高】1、积累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3、预习《语文天地》板书设计南极天气变化无常用冰取火一筹莫展陷入绝境意志顽强探险队员做成冰透镜用冰取火聪明欢呼、跳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