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538026
大小:16.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6-14
《毽子里铜钱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体会卖烤山薯的老人和“我”的善良、淳朴和“我”对老人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课文抓住人物的外貌和心理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的能力。 4、引导学生从小认识金钱,懂得正确地对待金钱。【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体会卖烤山薯的老人的善良、淳朴和“我”对老人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课文抓住人物的外貌和心理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的能
2、力。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课文抓住人物的外貌和心理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引导学生从小认识金钱,懂得正确地对待金钱【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习《毽子里的铜钱》,知道了这篇课文讲了这样一件事情。(课件出示:(老人)送山薯——(二婶)买山薯——(我)送铜钱——(老人)送山薯——(老师)评说。(生齐答) 2,师小结: 是啊,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小事,昭示着人性的光辉,一个烤山薯,两枚铜钱,都饱含着深深的情意,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这个平凡而感人的故事吧!齐读课题《毽子里的铜钱》。二、抓外貌,感受人物形象 1、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老人留在“我”脑海中的样子。并用“——”画出相关语句。 生1:一双黑漆漆的双手。 生2:满脸的风霜、谦卑的笑容、佝偻的背影。 师:结合这两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老人过着怎么样的生活? 生:辛苦的,艰难的,风里来雨里去的…… 师:那这样的生活我们可以用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来概括呢? 生:栉风沐雨。 师: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吗?(生自由回答后,教师总结) 3、同学们,文中的老人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许多小贩一样,他们栉风沐雨地在城市的每个角落行走着,只为讨生活,也是因为他们的栉风沐雨,才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4、三、抓“我”的心理变化,感受人物品质 这是一个生活过得多么艰辛的老人啊!因为烤山薯把我和老人紧紧的联系在一起,面对这老人,“我”的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现在请同学们找出描写“我”心理变化的句子,并用“﹋”画出来。 生反馈: 生1:我十分感激,就慢慢地拨开了皮,万分珍惜的吃起来。 生2:我心里说不出的难过,只想代二婶给他那个铜板,但是身边真的没有钱。看着手里吃了一半的烤山薯,结结巴巴地说:“老伯伯,我也没给钱呢。” 生3:我越发觉得心里不安,忽然想起毽子里有两个铜钱儿。只是两个铜钱呀,怎么抵得过一个铜板呢?但我还是急急忙忙撕开毽子的包布,挖出两枚亮晶晶崭新的铜
5、钱,递到老人手里说:“老伯伯,给您。” 生4:望着他微微驼着的背脊,我心里空落落的,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三、再读课文深刻体会人物心理变化。(1)感激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老人一共送了我两次烤山薯!两次接受老人的烤山薯,“我”的心情都是有所改变的!有谁知道第一次刚从老伯伯手里接过烤山薯,我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 生1:感激!师:老人是怎么送给我的? 生:一声不响地,笑呵呵地 。 师:从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师: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笑呵呵”这个词,它是什么形式的? 生:ABB式 师:回到课本中找找还有这种形式的词语吗? 生:黑漆漆
6、、亮晶晶、香喷喷、热烘烘 师:是啊,这些都是运用口语的形式表达意思,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如果在写作文时能用上这样的词语,会让你的作文更加生动、真实。(2)、难过 师:对啊!“我“感激于老伯伯慷慨地给了我很想吃的烤山薯,也感激藏在这小小的烤山薯中的老人对“我”的喜爱。可是后来我为什么又难过呢? 生2:因为二婶买山薯少给了老伯伯一个铜板,。 师:现在请同学们和同桌互读课文的3、4自然段,交流:二婶是怎么占老人便宜的?面对二婶的行为老人说了什么? 师:不理会老人的处境和心情,二婶还是用九个铜板拿走了价值十个铜板的烤山薯。面对着二婶的无理,老人和“我”此时在做什么?
7、 生:老人愣愣地望着她家的那扇门;我呢,愣愣的望着老人 师:同学们知道,老人这时在想着什么吗?“我”又在想着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你丰富的想象力,赶紧畅所欲言吧! 师小结:是啊,天寒地冻,老人风餐露宿地提着个烤炉大街小巷地吆喝着,大雪洒满了他破旧的大衣,他的嘴唇都被呼啸的北风冻紫了。他这么辛苦,可能就只是为了赚取那一个铜板,可是因为遇到了二婶这样无理的顾客,他的希望破灭了!看到这样的老人,同学们难过吗? 生:难过! 师:那赶紧用你们的朗读把你们的难过表达出来吧! (3)、不安 师:因为难过,“我”看了看自己手里吃了一半但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