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教学设计

拾穗教学设计

ID:38537965

大小:1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14

拾穗教学设计_第1页
拾穗教学设计_第2页
拾穗教学设计_第3页
拾穗教学设计_第4页
拾穗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拾穗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拾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认字7个,写字6个,学习多音字“落”。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积累自己喜欢的重要词句。3、欣赏油画,学习观察和想象的方法,体会农民劳动的艰辛。教学重难点:欣赏油画,学习观察和想象并练习表达。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明确目标。1、金秋十月,瓜果遍地,正是收获的季节,这节课我们学习“收获”单元的《拾穗》,请看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与前面的课文不同,这是一篇介绍名画的说明文,在学习课文之前让我们先欣赏这幅名画。观察时要有一定顺序,可以按从近到远,也可以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2、你看到了什么?按照你观察的顺序说说。3、

2、教师小结:看着这幅图你什么疑问吗?让我们更近一步地走进油画,走进课文去品味。二、检测预习,整体感知。1、引入:昨天晚上,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预习,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2、同桌分段轮读读课文。纠正读音。能正确、流利地读下来的在同桌的书上插一面小红旗。3、检测识字情况:(1)把下面词语填在句子的括号里,读一读。搜寻欣赏传统弥散逼真收获的季节,麦香混合在晨雾中,()在田野上。她手里紧紧地攥着麦穗,眼睛还在地上()。拾穗的穷人都遵循古老的(),只在白天拾穗,天黑了决不会来。《拾穗》这幅画画得十分(),充满对农民的理解和同情。认真地()画面,会使我们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2)

3、给下列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落(laolaluo)下毛病落(laolaluo)叶丢三落(laolaluo)四小结:没有老师的帮助,同学们自己就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下来,并且能学会生字,真了不起。4、整体感知。接下来,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这幅画的?画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交流)三、赏析油画,学习写法。1、引入: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三位妇女的呢?2、出示导学提示:(1)用心默读2—4自然段,用“”画出描写画中人物的句子,用“~~”画出作者推想的句子。(2)思考后填写表格:人物描写推想中间的妇女右边的妇女左边的妇女(3)每

4、个小组选一个人物进行讨论,准备展示。3、展示交流预设:一个组代表说,其他学生都可以补充。可以有评价的方法。(1)中间的妇女描写:中间的是位中年人,夕阳照射在她结实的后背上。那宽宽的肩膀,那戴着套袖的手臂。她正深深地弯着腰,左手攥着一把麦穗,另一只手还在捡拾。她埋头苦干。哪些词语打动了你的心?做做“攥”的动作,这个动作还能用什么词表示?“攥”能换成别的词吗?推想:一看就知道她是一位从小担水背柴、十分能干的人。因为她承担着生活的重担,她知道多捡拾几把麦穗就能为家里的晚餐增加一碗麦粥,或者早餐多一两片面包。你还能联想到她平时是怎样生活的吗?融入你的理解,把这段话读出来。教师读

5、描写的句子,学生读推想的句子。(2)右边的妇女描写:右边的妇女累了,欠起了身,显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身了。她手里紧紧地攥着麦穗,眼睛还在地上搜寻。抓住“累了”、“欠起了身”、“腰疼”、“直不起身”、“攥着”、“搜寻”体会她的辛劳。推想:也许是中年妇女的婆婆。一辈子的辛劳,腰已经落下了毛病。可是,这是她能为家里增添一点食物的宝贵机会。因此,家里人不让她来,她还是坚持来了。打开你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家里人是怎样劝她的?她是怎样难过回答的?把你的理解读出来。一二大组读描写的句子,三四大组读推想的句子。(3)左边的妇女描写:左边穿深色衣服戴蓝色帽子的妇女很年轻。她手脚麻利,捡

6、拾麦穗的动作像舞蹈:瞧,她平平地趴下身子,右臂伸向前方,拿着麦穗的左手弯在背后。抓住“手脚麻利”、“趴下”、“伸向前方”、“弯”体会她的勤劳能干。推想:可能是中年妇女的女儿吧。艰苦的生活刚刚开始,生活的道路还很长……一个省略号意味深长,你能想象她会面临怎样的艰难困苦吗?同桌接读。4、收获的季节,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一派丰收的景象,那么这几个辛苦的农妇捡拾麦穗能算是收获吗?回到家她们能不能享受到收获的喜悦呢?等待她们的是什么?5、同学们,捧起课本,让我们怀着深深的同情读读这几段话吧。6、小结:读到这里,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农民生活的艰辛,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离不

7、开作者仔细地观察和透过画面合理的想象,所以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并结合画面内容及当时的情景展开合理的联想,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这样你的文章会更加真实感人。四、回顾画面,体会感情。1、我们跟着作者欣赏了这幅《拾穗》,我们该怎样评价这幅画呢?(读最后一段话。)2、为什么这幅画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生结合倒数第二自然段及课后资料卡谈。看到这儿,老师不由得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观刈麦》,出示,教师朗读。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