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复习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复习

ID:38458615

大小:10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13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复习_第1页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复习_第2页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复习_第3页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复习_第4页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复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复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复习----教学设计天津市武清区泗村店镇初级中学毛倩倩一、教材分析学习平行的过程中,除了研究其定义外,还要借助于一条直线与另外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即“三线八角”,研究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对于平行线的认识,从直观感觉步入理性的思考,利用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产生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通过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体会“三线”与“八角”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数学概念和思想的螺旋式上升,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平移的有关知识:平移的概念、性质与画图。二、学情分析平行线部分的主要知识点是平行线定义

2、及其基本性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命题、定理与证明、平移等。学习本部分知识之前,学生在小学中学习过平行线的一些简单知识,已经学习了对顶角、邻补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掌握了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的知识,并且通过前段的学习,识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推理方法也有了最初步的知识。多数同学能够充分运用模型去实验探索,对几何产生了浓厚兴趣,但也有少数同学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意志薄弱等原因,对几何学习不入门,产生了畏惧情绪,教学中应注意因材施教。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并掌握平行线常用的三

3、个判定方法,能正确找出条件证明直线的平行。2、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能用平行线的性质去解决一些问题。3、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区别与联系,能恰到好处的处理判定与性质之间的联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过复习概念、小组合作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受回忆、观察、讨论、归纳、小结等学习方法。2、通过研究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用法,充分体会到两者之间的区别与内在联系。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与态度目标:1、通过学生自我探索

4、,发现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互动意识。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对问题的实质性认识与理解。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行线判定与性质之间的综合运用。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及其性质的灵活应用和书写格式。五、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巩固旧知,复习提问;第二环节:规范书写,正确示范;第三环节:出示例题,导入新课;第四环节:小组讨论,主动探究;第五环节:独立解题,代表讲解;第六环节:归纳总结,加深

5、理解;第七环节:布置作业,加强练习。一、巩固旧知,复习提问1、上课时先给学生们听一段音乐,让学生们在这段音乐里找出与数学相关的数学名词有哪些?2、还记得我们学过平行线的哪些知识吗?(学生回答: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性质:3、思考: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有哪些区别与联系?二、规范书写,正确示范根据ppt上出示的图形,找学生回答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数学语言表达,为之后讲解几何大题做好准备。平行线的判定1:∵∠1=∠2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平行线的性质1:

6、∵AB∥CD∴∠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平行线的判定2:∵∠1=∠2            ∴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平行线的性质2:∵AB∥CD         ∴∠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平行线的判定3:∵∠1=∠2              ∴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3:∵AB∥CD       ∴∠1=∠2(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三、出示例题,导入新课在ppt上出示例题,全程由教师讲解,通过例题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根据分析的过程写

7、出正确的答题过程。例:如图所示:AD∥BC,∠A=∠C,试说明AB∥DC.解:∵AD//BC(已知)          分析:AB∥CD∴∠A=∠AB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A=∠C(已知)          ∠ABF=∠C  ∴∠ABF=∠C(等量代换)          ☟  ∴AB∥D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A                   ☟                  ∠A=∠ABF                   ☟      AD

8、∥BC注意:分析问题时由所求问题入手,过程逐步向已知条件靠拢,最终推到最后一步为已知条件即可。  解答问题时由分析过程的最后一步开始写起(即:由下往上写)直到推理出最终的结果即可。一、小组讨论,主动探究根据例题的讲解,再出示一道题,让学生们4个人一组先讨论,根据4人的讨论结果,试着写出题目的分析过程和解题过程,最后找出其中一组的代表来说出分析过程与答题过程。思考1:如图,点E为DF上的点,点B为AC上的点,∠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