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学生评教”作用及其局限性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生评教”作用及其局限性研究“学生评教”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为许多高校所采用,并且在实际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促使教师改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而且有助于教学管理人员科学决策,提高管理水平。对学生而言,还可以树立他们作为教育产品消费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他们的主人翁精神,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在教学活动中受益更多。但是,顾名思义“学生评教”,是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开展此项工作的出发点与最终目的还是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本文拟从教师教学角度来分析“学生评教”的作用及局限性。一“学生评教”、的
2、作用(一)评教指标的规范作用什么是教学,包含几个要素,各要素间关系如何,有哪些具体要求,许多教师对此感到困惑,特别是非师范院校毕业、未受过教育专业知识培训而走上教育岗位的教师,更不清楚教学工作的科学内涵。有些教师片面地将教学理解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些教师则将它单纯地理解为教学效果,而在教学内容、、方法效果等要素的关系认识上,教师的分歧更大。认识上的局限妨碍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上的全面发展。因此,有必要依据教育教学理论对教学工作及其所涵盖的内容做出科学界定,并形成规范,便于教师全方位进行教学建设与改革。“学生评教”工作的前提是要建立起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确立评教项目及其在整个评估
3、中所占的比重。这些评教项目和项目权重是经反复研究才确定下来的,不仅全面而细致地罗列了教学工作涉及的方方面面,而且以指标分值的形式表明各项目的主次、轻重和具体要求。因此,对教学工作来说,评估指标体系不啻为一种规范,教师可以通过对照评教指标,了解和掌握教学工作的目标及自身对目标的实现程度。同时,由于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学校办学定位、学生需求等因素的改变,各时期教学所关注的重点和具体要求应作相应调整,评教指标体系要适应这种变化,各构成要素和各要素的权重必然要不断加以修正,或削减,或增加,使评教指标体系的设计更符合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可以根据评教指标调整情况及时改进自己的
4、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二)评教信息的诊断作用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的一种活动,它表现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对知识进行选择、、、、加工组织储存提取、应用的过程。由于知识、技能和经验上的差异,师生间存在信息上的不对称,比如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组织的教学内容和选择的教学方法最易为学生所接受,而学生的认识恰恰相反。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如果长期持续下去,教师由于缺乏有效信息的指引,不能对自己的教学情况做出科学诊断,因此也就不可能有目的地开展教学改革,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提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师生间建立顺畅的信息沟通机制“学生评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信息交互平
5、台。通过反馈评教结果,教师一方面可以洞察学生对自己教学的真实感受和总体评价,认识自己教学的优势与不足;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态度、愿望与要求,获取大量进行教学改革的信息,以此来指导自己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建设与改革,自觉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三)评教结果的约束作用开展“学生评教”最直接的成果是通过采撷、、分析处理评教数据,获得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学生评教”结果,但要收获由评教衍生的多种积极成果,还须对评教结果采取配套管理措施,以此来保证评教作用的充分发挥。现在高校的普遍做法是将竞争激励机制引入评教工作,将评教结果作为教师业绩考核、职
6、务晋升和职位提升的重要依据之一。评教结果与教师考核奖惩挂钩从表面上看有重评教的终结性功能而非形成性功能、重评教的奖惩工具效用而非发展目的效用之嫌,但实质上,没有奖惩约束,教师个体自觉程度有差异,评教的形成性功能和发展目的效用也很难实现。因此,只有让评教结果在教师的利益问题上占据一定地位,对学生评价高的教师在政策、经费等方面实行倾斜,才能使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学生评教”结果的约束。教学成绩突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因其感受到评教结果带来的好处,工作积极性更高,更愿意将时间精力投放到教学工作中去;相反,学生反映意见大、处于评教不利地位的教师,他们在评教结果与惩处面前感到压力,为了
7、提高学生对他们教学工作的评价,他们会重视教学,加大对教学的投入;而那些教学成绩一般的教师,他们既羡慕优秀教师的待遇,又有不进则退的危机,在动力与压力双重作用下,必然要关注教学工作。这样,一个整体状况良好的教学环境逐步形成“学生评教”,潜在的形成性功能和发展效用得以实现。二“学生评教”、的局限性许多高校开展评教后的事实表明“学生评教”,在控制教师教学方面是起了积极作用的。广大教师对教学的投入明显增加,追求高质量教学的意识明显增强。许多教师不再以消极的态度应付教学,而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服务学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