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的产前诊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现代妇产科进展2004年9月第13卷第5期 ProgObstetGynecol,Sep.2004,Vol.13,No.5·综述·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的产前诊断胡章雪 综述 李 力 审校(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妇产科,重庆 400042)【摘要】 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ACH)是一种严重的遗传性侏儒症。患儿出生后一般在儿科或骨科就诊,因发病率低而往往不引起妇产科医生的重视。此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产前进行明确诊断后终止妊娠是目前减少此病发生的唯一方法。随着基因诊断技术的发展,开展软骨发育不全的围产期干预成为可能
2、。【关键词】 软骨发育不全;产前诊断;基因诊断中图分类号:R6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79(2004)05-0377-03 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achondroplasia,ACH)是一种人类有观点认为,任何可能导致基因改变的外界因素都有可能导最常见的以短肢、躯干相对正常和巨头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致软骨发育不全的发生,如接触紫外线、X射线、致突变的化性遗传性侏儒,常合并有其他遗传性疾病或出现肌肉骨骼系学物质等。统其他畸形以及呼吸、神经系统的严重并发症。我国ACH2 产前影像学诊断1的发生率为0.1
3、8/万,围产期死亡率为0.01‰。在产前进2.1B超 B超下可见胎儿头大、股骨、胫骨和腓骨均短,三行明确诊断后终止妊娠是目前减少此病发生的唯一方法。叉形态和“古钟”样胸腔,胎儿腹部膨隆,腹围增大,胎儿四肢6,7随着人们对软骨发育不全遗传学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短小,长骨短粗且伴有弯曲,骨端膨大;羊水量增多。胎产前诊断方法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的发展,软骨发育不全儿软骨发育不全的超声诊断主要应与成骨不全鉴别,两种畸的产前基因诊断也成为可能,完善产前诊断技术将大大减少形的胎儿均有肢体短小。成骨不全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此类缺
4、陷儿的出生。传病,超声检查示胎儿四肢骨变短小,回声减弱,肢体长骨回1 病因学研究声中断或畸形,极易骨折或骨折造成的骨畸形,应注意鉴别。1.1 遗传机制 ACH的发病与遗传有密切关系,为常染色目前,超声检查已在妇产科得到广泛应用,超声诊断胎儿软体显性遗传,纯合子患者的子女100%发病,杂合子患者的骨发育不全准确性高,方法简便易行,无创伤性,重复性好,子女发病机率为50%。由于不少患者不结婚或难产,致使是初步筛查软骨发育不全的理想方法,但仅能在孕晚期进行无下一代,使该病的遗传形式受到影响,统计显示80%~诊断,故也有一定的
5、局限性。90%病例没有家族史。2.2 三维超声成像技术 实时三维超声成像研制成功,是2Shiang等将ACH的致病基因定位于4号染色体短臂t近年来超声技术领域内的一项重大突破,此项技术具有巨大3末端,Rousseau几乎同时发现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的潜力,可以明显地提高图像的时间和空间分辨力,可以改(fibroblastgrowthfactor3,FGFR3)跨膜区基因第1138位核苷善胎儿面部、肢体和生殖器等图像的分辨力和清晰度,准确酸的突变,是ACH发病的原因。FGFR3是酪氨酸激酶受体显示检测对象的轮廓与形态
6、,对临床诊断软骨发育不全将有8家族中的一种,具有多种活性。FGFR3在骨骼发育初期的软更大帮助,Krakow等认为三维超声成像技术比普通的产科骨中表达水平最高,FGFR3与配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结合B超更容易发现异常。9后,引发偶联和自磷酸化作用,通过干扰软骨细胞的增生和2.3X线诊断 此病X线表现较典型:(1)四肢长骨短分化抑制软骨的化骨过程。FGFR3跨膜区基因1138位核苷宽,骨骺线不规则,骨骺可见碎裂状;(2)指骨短粗呈哑铃状,酸突变后,引发FGFR3功能持续地、不依赖配体地激活,突手指略等长;(3)腰椎椎弓根
7、间距逐渐变小,与正常相反;(4)变的受体拒绝配体介导的调控,导致FRFR3对骨骼生长的骨盆小,髂嵴上缘和侧缘的弧度变平,骶髂关节位置降低,坐负向调节作用失控。骨大切迹变小呈锐角;(5)髋臼顶部常增宽变平,其下缘平坦1.2 高危因素 ACH一般都是散发性的病例,临床观察表缺如。孕晚期经B超检查明确诊断的胎儿畸形,考虑为软骨明,父亲年龄高者生育软骨发育不全患儿的机率明显升高,发育不全者,而孕妇又不愿意行基因诊断,或条件限制不能开故认为其基因突变只发生在父系染色体,往往在受精之前即展基因诊断者,征得孕妇及家属同意可行X线检查
8、,以进一步已发生,在精子发生过程中影响DNA复制和修复的因素,会明确诊断,为孕妇选择继续妊娠或终止妊娠提供依据。45增加基因突变的发生率。但是,Tiemann等专门研究了3 产前基因诊断男性精子细胞的基因突变,发现与年龄并无明显相关性。也3.1 胎儿DNA采集377现代妇产科进展2004年9月第13卷第5期 ProgObste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