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学性之我见

中医科学性之我见

ID:38193100

大小:6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5

中医科学性之我见_第1页
中医科学性之我见_第2页
中医科学性之我见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医科学性之我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科学性之我见钱超20121243摘要:对中医科学性的理解首先要对科学有个正确的理解。中医怀疑论者很多的质疑大多是源于对科学概念的混淆和误解以及对中医并没有深入全面的了解。中医科学性无论从理论还是临床疗效等方面都是有据可循的。关键词:科学,反驳,中医,正名中医是科学的吗?这本是毋庸置疑的理论近年来却因为少数学者的质疑而引起社会上广泛的争论。笔者虽只是接触中医六年的中医院校硕士研究生,也要从自己的理解为中医正名。一.对科学的定义要想说清楚中医的科学性,先得讨论什么是科学。这是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涉及对科学本质的认识。科学家、哲学家们给出的答案概括起来有两类,一类是广义的,站在

2、人类知识体系的角度予以解释,另一类则是狭义的,站在当前流行的科学活动立场做出说明。有学者认为科学是按一定思维模式产生的一套理论。也有学者觉得科学是探索世界的一种方法、一种方法论,或者叫做思维方式,它不是探索世界的惟一方法,本身也不是真理,只是探讨真理的工具和知识体系[1]。还有学者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现象的理性知识体系,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关系的理性研究[2]。科学的精神是永恒地求真求知,从科学史来看,科学总是在对既有理论进行怀疑、修正乃至革命中前进的。由于不存在绝对正确的参照标准,所以这个问题转化成科学的合理性问题。为维护科学的合理性,科学哲学家曾提出了逻辑自洽性

3、、可检验性、可证伪性等分界标准。科学的核心内容包括“理”与“用”两个方面,“理”是探索事物规律的规则与框架;“用”则是满足各种实际需要的手段。二.对反对者的反驳针对中医不具科学性的论断,陈徽[3]认为这归根结底是对实证科学的迷恋情结和渐趋兴盛的科学主义之风。倪培民[4]认为对“科学体系”与“科学活动”这两种概念缺乏明确的区分。王睿等[5]通过静态科学观与动态科学观的对比,认为这是对科学内涵理解中常见的一种错误——将科学与科学知识混为一谈。苗东升的观点是[6]人们只是在还原性科学的成面上认为中医不科学,应当用复杂性科学的观点来评价中医。中医怀疑论者运用得最多的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

4、的观点:按照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观点,中医理论因不能被证伪而被认为不科学;按照库恩的观点,中医范式只是前科学范式(或传统科学范式)等。李亮[7]分析这些哲学观点并没有把握中医思想的主脉。刘长林[8]认为这是把产生于西方的现代科学当作衡量一切认识的标准,而不是把是否获得了理论形态的真理当作科学的标准,就犯了从原则出发而不是从实际出发的错误,在科学观上陷入了误区。马伯英[9]发现很多中医怀疑论者把科学的“可预测性”要求混淆到“可检验性”要求中去了。张洪斌等[10]提出用动物实验的手段研究中医以及过分强调量化客观化标准化不能体现出中医的科学性。我校的王旭东教授有个观点也能为此提供论据

5、,他认为中医是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体,过分的追究其人文的东西是很多人抨击其科学的性的原因。我们应该多着眼于其科学的方面。另外一方面,现代对科学的定义更多的倾向于西方科学,它是西方文化中在近代和现代思维体系上发生革命性变革最为重要的关键。中医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了一种与西方观察世界的不同视角,带着浓重的中国文化以及我称之为东方科学的元素,用西方科学来省视中医的科学性,这本身就很荒唐。三.中医科学性证明1.从复杂性科学看中医中医是否科学,哪方面科学,哪些方面不科学,衡量的标准应该是复杂性科学,而不是还原论科学。用还原论方法能够解决问题的是简单性事物,否则为复杂性事物;研究简单性

6、事物的是简单性科学,研究复杂性事物的是复杂性科学。苗东升依据复杂性科学从开放论、涌现论、非线性论、自组织论和他组织论等方面发现中医跟复杂性科学在学术思想上有诸多深刻的一致性[7]。2.从中医理论看中医2.1整体学说中医讲究人与自然,与宇宙是一个整体,人本身也是一个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之间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这些不同的功能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在结构上是相互沟通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利用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7,11]。正如东方哲学思想所说的那样: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这一理论也完全符合现代哲学思想中全面的看待问题。

7、2.2阴阳学说中医理论中的阴阳重在说明自然界、人体内对立的两种属性以及属性之间的转化[12]。《黄帝内经》是阴阳作为医理出现的肇始,其理论如“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清阳为天,浊阴为地”,“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等与中医传统道家文化相得益彰。同时阴阳这两种属性存在哲学中矛盾的影子,具有对立统一的特点。2.3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的病因病机甚至是临床实践都具有指导作用。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是中医治未病的基础,《黄帝内经》有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