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医科学性

浅析中医科学性

ID:34298647

大小:52.9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4

浅析中医科学性_第1页
浅析中医科学性_第2页
浅析中医科学性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析中医科学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析中医科学性在新文化运动对科学的大力倡导下,科学在中国获得比以往任何一种思想更高的社会文化地位,正如胡适所说,“这30年来,有一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至尊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地对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这样几乎全国一致的崇信,究竟有无价值,那是另一问题,我们至少可以说,自从中国讲变法维新以来,没有一个自命为新人物的人敢公然毁谤‘科学’的”。也正因为近现代科学在各个领域中表现出的令人信服的力量,“科学”这个词已经常常被用作为“正确”或“合理

2、”的同义词而“不科学”也已经等同于“错误”甚至是没有价值!但是人们在这样使用“科学”这一概念的时候,却忽视了一个基本的问题:如果“科学”就意味着正确“科学发展观”岂不就变成了“正确发展观”的同义词?这样的口号意义何在?显然科学并不是正确的同义词。科学一词来源于古拉丁语scientia,其本意是“知识”、“学问”,与我国古代的“格物致知”一词的意思相近,即穷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知识。科学具有客观真理性、逻辑性、系统性,其结论和结果应具有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我们现在所用的“科学”这个词,实际上常常游离于两

3、种极不相同的概念或含义之间。在一种概念之下,“科学”指的是从近代以来所逐渐形成的一整套科学体系,包括它对世界的一些最基本的(往往以公理的形式被确认的)看法、它所遵循的最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及它对真理的最基本的检验标准。按照这个概念,凡不符合近代科学体系的基本原则、公理和标准的,便被看作是不科学的、非科学的,应当排除于科学知识之外,乃至于排斥在“知识”之外。这些标准的基本要求包括所涉及的概念能够有精确的定义、能被翻译成经验观察的语言,其结论能被概括成规律(甚至是能精确地量化的规律),能被经验所反复检验(证

4、实或者证伪)。这就是我国在五四运动时期请进来的那位“赛先生”显然这种意义上的科学,这种实证加逻辑的自然科学,不仅中医是否算得上,整个古代中国是否有这种科学都很值得怀疑。所谓“中医科学化”的工作,其实都是以承认中医在这个含义上不够科学为前提的。但是“科学”这个词还可以有另一个含义,那就是指人类认识世界和认识自身的孜孜不倦的求真知的活动。这种活动包含的那种严格的、一丝不苟的、不计个人得失、不畏任何禁区或权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迷信、不固执成见的求知态度,叫做科学精神。作为求真知的活动,科学是无止

5、境的。在科学精神指导下的科学活动中,没有任何一个科学体系可以宣称自己已经达到了终极真理。没有任何一个科学体系可以宣称,不但它自己不再接受任何挑战、质疑、检验,甚至它自身已经成了检验其他体系的标准。由于对“科学体系”与“科学活动”这两种概念缺乏明确的区分,在许多问题的讨论上产生了混乱。例如有些人(任鸿隽、冯友兰等)认为中国向来无科学,有些人(如李约瑟)却又认为中国古代有着辉煌的科学成就,只是在理论科学上相对地落后,并因此而没有产生近代西方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两种观点其实是在上述两种不同的“科学”概念下作

6、出的结论,互相并不矛盾。前者讲的是中国向来无西方近代意义上的科学体系,而后者讲的是中国古代就有着辉煌的科学认知和技术的活动.在科学活动概念下,近代以来所形成的科学体系,包括其中的一系列概念、方法、标准,都只是人类科学活动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阶段、一种形态。而且,正因为近代科学体系是在科学精神指导下的科学活动的结果,才使它得以冠上“科学”的美名。一旦它自封为检验其他体系“是否科学”的标准,它就违背了科学精神的基本要求,从而把自己放到宗教信仰的位置上去了。可以说,科学精神本身就要求我们对任何科学体系都不迷信

7、。近代科学体系之所以不能成为真理的标准,不仅由于它本身只是科学活动发展的一个阶段,还因为它的哲学基础有很大的局限性:近代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之一,是西方原子论式的实在观。这种本体论的观念认为所有的事物均有一独立自存的、可以用概念去把握的本质,因而可以不依赖它与他物之间的关系而被理解。原子论思维方式的最典型的表现是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即把身与心看作是二种截然不同的实体。按照这种观点,心的本质规定在于感知、思维和做决断。这种理论当然有它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和随之而来的技术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

8、毋庸细说。但它的局限性也很大。在生物学上,原子论的观点导致了以原子、分子和细胞为最终解释的理论。这种原子论的思想方式,在医学上就容易导致把人体当作一架精致复杂的、由细胞、神经等等作为基本部件的机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医疗实践,就会专注于人的生理的、细胞学的机制,从而忽视包括精神在内的整体的人以及个人和家庭、社会等等的联系。在治疗过程中,往往容易是像贴“创可贴”一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治疗症状,而不是治疗疾病,治表不治本,见物不见人。结果往往是减轻了这个症状,引发了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