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061273
大小:8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4
《刘利民 推进个性化教育需要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刘利民:推进个性化教育需要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8月13日,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个性化教育国际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既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育人为本”“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的教育改革发展方略的一次理论盛会,同时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加强教育国际交流的具体实践。刘利民强调,中国政府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价值追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坚持全面发展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与我国经济、社会日
2、新月异的发展、变革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相比,与国际化视野下对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需求相比,与日益增长的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相比,我们在推进个性化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方面,仍然需要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刘利民指出,个性化教育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对人才素质要求日趋多元化的客观要求;是信息化社会和终身学习背景下,人类自身学习需求越来越丰富、多样所呈现的个性化特点对教育理念和方式上的客观要求。刘利民强调推进个性化教育应当注意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应当正确认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社会个性化的过程”。没有个体
3、,就无所谓社会;没有社会,个体也就无法生存、发展。我们国家把育人为本、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使每个能动、可塑、具有不同特质的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和知、情、意、行等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性格、文化、素质特征。因此,不同性质、层次、类别的学校在对不同个体的培养上,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胡锦涛主席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对青年学子提出:“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
4、起来,……3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这不仅是对青年一代的殷切希望,也是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二是应当正确认识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教育思想,也是中国人民坚守了2500多年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原则。“有教无类”,在国家教育宏观政策选择上,就是要提高教育普及程度,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依法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加公平、更加多样、更加富有质量的教育机会,为社会进步夯实教育公平的基
5、础。就学校教育和每个受教育者而言,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基本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教育,受到适合自身身心发展需要和个性成长的教育。“因材施教”则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提供更加“适合”的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辩证统一,不可偏废。如果缺乏或没有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优势潜能的“因材施教”,也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教无类”和教育公平。因此,我们积极推进并不断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倡导和支持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健全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
6、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同时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改进人才评价、选拔制度,就是要努力营造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人人成材、人才辈出的教育局面。三是应当正确认识个性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的发展进步,“根本在创新,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3。这样的观念,在当代中国已成为共识。我们知道,创新是人的内在禀赋,需要合适的环境和条件培养、诱发、引导,而个性化教育就是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选择、没有特色、没有个性的教育,就难以最大限度地
7、发现、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小到大对学生创新素质的有序培养。我们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求“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强调基础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统一,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把教育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强调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就是要实现普适教育与个性教育的和谐统一,实现提高国民素质与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目标的和谐统一,以适应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才竞争的需要。四是应当避免个性化教育就是个别教育的误区。既不能偏狭地理解“个性”,认为个性教育就是教师、学生“点对点”的个别教育;也不能把
8、个性化教育单纯理解为特长教育、精英教育,成为个别人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