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012211
大小:2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03
《让文言文教学灵动而有趣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让文言文教学灵动而有趣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荣和校区)黄新迎文言文,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的一大难点。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老师的教,感觉上似乎都是吃力不讨好的。而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又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先简单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接着串讲课文,再就是分析内容和总结归纳等等。一节课下来,老师费了不少劲,学生却学得厌烦,结果自然是收效甚微,长此以往,学生对于文言文,不是“谈虎色变”就是“望风而逃”了。因此,教好文言文,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由于小学高年级才出现了文言文学习,虽说文章较浅显易懂,但毕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
2、学生基础较差,在自主研讨这一环节上基本上是不能实现的,但又不能一味地“填鸭”,所以,我采取的方法是“寓学于读”“寓学于演”“寓学于练”。一、寓学于读小学阶段的文言文篇幅比较短,极易上口,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以读为主线:范读、领读、自由读、齐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味,理解课文大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宋代朱熹云:“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定,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
3、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慢朗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由此可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一)培养语感,训练能力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主要表现在语感上,而诵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诵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言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我在上《学弈》这一课时,在简单介绍学习文言文朗诵的重要
4、性后开始范读,正确的断句、抑扬顿挫的语气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味。然后播放录音朗诵,让学生模仿,最后播放与该课意境相类似的纯音乐,让学生自由练习,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感知课文大意。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高年级许多老师都忽视了诵读这一环节,认为是在浪费时间,从而导致许多学生都变成会看不会读的“读书人”了!这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的。(二)陶冶情操,感染心灵文言文的诵读,往往比单纯的逐字逐句讲解、逐段分析更能使人体察并感受至深。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总是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文言语境中,感受课文的语言形式,经过反复诵读更深入理解古人
5、的语言习惯、句读和课文深刻含义。学生熟读了,在诵读的语境中伴随着自如的语言、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传入耳鼓,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那高尚的情操,那高雅的语言美感,激荡着他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性情。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三)加深理解,诱发兴趣诚然,学生对文言文字面上的理解和文章整体的美感及其主题的挖掘可以依靠老师的讲授,但这种“填鸭式”的灌输方式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学习文言文就会变得枯燥无味。由于我任教的班级学生基础较差,所以我采用的方法是既有教师的讲授,又有学生的朗诵。先让学生熟读,再加以分析,
6、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有一种熟悉感,畏难情绪自然会减轻些。而对于一些要求背诵的篇目就更要熟读以至成诵了!诵读法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教学方法,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都可以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对诵读法的重视程度。今天的语文教师应运用较高超的诵读手段,指导学生在诵读中进入意境,诱发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受到感染,潜移默化,融古今名句于自己的语言系统中去,并且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去感觉、去联想、去认知、去汲取文章营养。文言文教学加强诵读训练,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文言文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7、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法有重要作用。二、寓学于演文言文中有不少是故事性很强的,曲折的情节,趣味的内容,都极富表演性。对于这样的文章,学生也大半能自学,教师如果再讲,就会显得啰嗦了。因此,还不如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以表演的方式去诠释故事的内容。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杨氏之子》一课,我就让学生先自学,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去表演,而通过表演,老师就可以看出学生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程度如何了,然后老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归纳与总结,点出一些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就可以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把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
8、趣充分调动起来,文言文的教学就不再会是难题了!三、寓学于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做任何的事情,都不能只停留在理论阶段,否则,一切都将会是空谈。只有经过亲身体验,才能积累出丰富的经验,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