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草鱼的营养需求研究进展(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草鱼的营养需求研究进展(一)艾春香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福建省水产那料研究会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aCuvieretValenciennes)是一种典型的草食性鱼类,食物链短,为我国最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其自然分布区主要是中国的内陆河流,北起东南亚黑龙江,南至海南岛,延伸至泰国、越南。草鱼己被引种到世界各地,如日本、东南亚、东欧、美国等国,以其营养丰富、肉味鲜美、生长快、饵料来源广、低成本的饲料消耗、销路好等优点受到广泛欢迎。随着草鱼综合健康养殖技术的完善,单位产量有很大的提高,其中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广泛使用了配合饲料。关注草鱼饲料营养需求和营养生
2、理,对缓释偏向养殖肉食性鱼类、动物性蛋白饲源吃紧的窘况或许有所裨益。本文就草鱼营养需求研究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完善草鱼配合饲料,推进其无公害养殖生产健康发展提供基础资料。1草鱼的营养需求1.1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需求蛋白质是维持草鱼新陈代谢、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结构物质和主要的能源物质之一,同时作为酶、激素、抗体等的组分参与机体的生理调节功能,也是饲料成本中花费最大的部分,是配合饲料中首要考虑的因素。饲料中的蛋白质首先用于维持饲养动物的基础代谢,其次才用于养殖动物的生长。有关草鱼蛋白质营养需求开展了较多的研究(见表1),结果表明,草鱼对蛋白质的需要主要由蛋白质的品质决定,同时也受
3、到其它因素,如鱼体大小、生理状况、水温、池塘中天然食物的多少、养殖密度、日投饲量、饲料中非蛋白能量的数量等因素的影响。表1.不同阶段草鱼对蛋白质的需求量鱼体重(g)投饲率(%)蛋白质需求量(%饲料)资料来源7-152.041.7陈茂松和刘辉男(1976)0.14~0.2-41~43Dabrowski(1977)2.4~8.07.022.8~27.7林鼎等(1980)1.93~448.26廖朝兴等(1987)3.73~429.64廖朝兴等(1987)10.03~428.20廖朝兴等(1987)<50-35-36赵库和杨春富(2000)50-100-31-32赵库和杨春富(2000
4、)100-125-28-30赵库和杨春富(2000)7.42.5~3.039.3刘永坚等(2004)3.273~429.97蒋明等(2004)以上所获得的草鱼对蛋白质需要量仅仅是粗蛋白的需要量,而且实验结果不尽一致,这可能是因为饲料蛋白源不同及其氨基酸组成不同、受试鱼的大小、年龄、实验条件以及养殖模式等因素的影响。曹俊明等(1997)研究发现,草鱼相对生长率随饲料蛋白质含量的升高而显著上升;高蛋白质饲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全鱼和肌肉的粗蛋白含量,高蛋白质饲料显著升高草鱼肝胰脏的脂质含量,特别是中性脂质的积累大幅度增加,但低蛋白质和中蛋白质饲料之间的变化却不明显,这表明草鱼能够转化饲
5、料蛋白质生成脂肪并贮存于肝脏中,当饲料蛋白质水平过高时则导致中性脂质不能被有效地转运到肝外器官而使肝脏脂质积累大量增加,严重时发生脂肪肝病变。所以饲料中过高的蛋白含量对草鱼的生长却是不利的。一般来说,草鱼配合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从鱼苗到鱼种阶段适宜范围为30-36%,鱼种到成鱼阶段为22-28%。有研究表明,草鱼饲料蛋白含量低至16%时,所饲养的草鱼也能有较好的生长。这可能主要与养殖模式和饲料的营养水平有关。研究表明,鱼类蛋白质的营养实质上是氨基酸和寡肽的营养,蛋白质在鱼体内一般需降解为氨基酸或寡肽后才能被动物吸收和利用。饲料蛋白质对鱼类的可利用性实质上就是氨基酸消化率高低的问题
6、,鱼类对饲料蛋白质的利用能力则表现在饲料蛋白质降解而生成氨基酸的量和速度及其转运效率方面。近年来,有关氨基酸利用率的研究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在畜禽方面,随着氨基酸消化率方面资料的积累,饲料配制者正准备利用这些资料来生产维持动物最高生产性能的饲料。有关草鱼饲料氨基酸消化率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展,目的是了解草鱼对饲料中各种氨基酸的消化率,为提高饲料蛋白质的利用效率,优化草鱼饲料配方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邝雪梅等(2004)采用离体消化方法,利用草鱼肠道消化酶作为酶源,在水解7h后,用茚三酮方法测定鱼粉、豆粕、菜粕、棉粕等的水解液中生成的氨基酸总量,以生成的氨基酸量占消化前饲料蛋白质量的百
7、分比表示氨基酸离体消化率。4种饲料的氨基酸消化率分别为鱼粉64.56%、豆粕88.73%、菜粕75.03%、棉粕81.00%,显示出草鱼对3种植物饲料蛋白质的氨基酸消化率高于鱼粉的结果。邝雪梅等(2005)采用同位素示踪和肠道离体灌流方法,研究了草鱼离体肠道对亮氨酸(Leu)、酪氨酸(Tyr)的吸收转运与利用。结果表明,当Leu浓度从1.0mmol/L增加到5.0mmol/L、10mmol/L时,肠道吸收转运的速度表现出“高浓度抑制”效应,运输到肠道外的比例为83%、66%和35%;合成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