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文字改革家的方言观

清末文字改革家的方言观

ID:37839551

大小:302.16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6-01

清末文字改革家的方言观_第1页
清末文字改革家的方言观_第2页
清末文字改革家的方言观_第3页
清末文字改革家的方言观_第4页
清末文字改革家的方言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清末文字改革家的方言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李宇明.中国语言规划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15-329.原载《方言》,2002(3),193-200.清末文字改革家的方言观李宇明提要本文利用切音字运动的资料,研究清末对方言的认识。1、“方言”的概念已基本建立,但是方言与语言的界限还不明了,没有把握住方言的本质。2、当时官话仍有南派、北派之分,南派官话有相当高的地位,清末是南北官话的权势关系发生重要转变的时期,北派官话的地位正逐渐超过南派官话。3、当时已清醒认识到,方言分歧妨碍交际、教育和国民团结,应统一方言分歧。切音字运动对方言的认识,应该是达到了扬雄以来方言研究的高峰。切音

2、字运动促使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派官话向国语标准的地位发展,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建立作出了永垂史册的贡献。关键词切音字运动清末文字改革家方言观清末的中国内忧外患,志士仁人以民族振兴为己任,寻求强国富民之道。其中有一批文字改革家强烈地意识到,国强需民智,民智需教育,普及教育需有“易识之字”,需“统一国语”。于是,以卢戆章1892年出版《一目了然初阶(中国切音新字厦腔)》始、到1911年学部中央教育会议议决《统一国语办法案》止的清末20年,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被称为“切音字运动”的文字改革风潮。这批文字改革家虽以设计、推行新字为主要使命,但对新字的

3、设计、推行必然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方言问题。在他们的著作言论中,既有对方言的宏观看法,形成了特定时期的方言观,也有对当时方言状况的直接或间接的描述。这种方言观和对当时方言状况的描述,既是对我国传统方言研究的继承与总结,又有他们自己的观察与新得。我国现代的方言学虽然是在西方方言学的直接影响下建立起来的,但也吸收了我国古代传统的语言研究精华。清末的文字改革家的学术活动和成果,对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方言学的产生是否发生过影响,尚不清楚。但是,清末的20年,正是我国由传统的语文学向现代语言学转变的时期,研究这一时期文字改革家关于方言的论述,从语言学史上看是有价值

4、的。本文主要研究清末文字改革家的方言观。研究素材以《清末文字改革文集》为主,必要时参以《拼音文字史料丛书》26种。《清末文字改革文集》收录了清末20年间有关文字改革的著文、序跋、书信、演说、奏折、说帖(会议提案)、批文等60余篇,基本囊括了当时文字改革家的主要观点。为行文方便,引文出自《清末文字改革文集》的只注页码;出自《拼音文字史料丛书》的,加注“拼音文字史料丛书”字样。一、“方言”的含义及其相关概念鲁国尧先生(1991)指出,“方言”首见于典籍是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序》。此后“方言”一词历代都用,但使用频率并不高。有清一代,方言研究有了新发展。

5、文献表明,清末文字改革家已经较为普遍地使用“方言”这一概念。例如:(1)王炳耀《拼音字谱·自序》:“惜今人鄙俗言,弄文字,玩风吟月,胸无实际,何惧闲聊斋供稿1李宇明清末文字改革家的方言观如于文字之外复加拼音之字,拼切方言,使男女易习,立强国无形之实基。……..方言无字,民昧如故矣。仆抱杞人之忧,设精卫之想,妄拟新字,拼切方言,....字母比之泰西,书法依乎本国,拙者习之,旬日卒业,简莫如也。(P12~13)(2)温灏《拼音字谱·序》:“今王君煜初,苦心孤诣,汇合各省方言,创为拼音字谱。”..(P14)(3)陈虬《新字瓯文七音铎》:“此书专为各处方言

6、而作。论音不论韵,音近皆可假借。”..(拼音文字史料丛书,P58)甚至有人还把“方言”看作是与算学、格致等并列的一个学科。例如:(4)孙金铭《拼音代字诀·序》:“(田生廷俊)预料科举必停,遂究心时务,凡笔算格致方言诸科,靡不潜心详求。……且中国各方俗语,有音无字者恒多,以邃..学之士,欲著一俗语示浅学之人,使之易解,可通消息,每苦于窒碍难行,良可慨也。”(P66)这些文字改革家笔下的“方言”,是与“官话”及后来提出的“国语”相对应的概念,主要是指“四方之言”。当时除使用“方言”外,还有“土语、某话、某语”的说法。例如:(5)刘世恩《音韵记号》:“无

7、论何处土语,皆带轻音。”(拼音文字史料丛书,P11)..(6)庆福等《陈请资政院颁行官话简字说帖》:“凡京师所在,人皆趋之,千百年会萃摩练,在成此一种京话,斯即中央非偏隅也。且原与京语大略相同者,已有直....隶奉天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甘肃云南贵州四川陕西十一省及安徽江苏之两半省矣。此外各语无两省相同者,为高因陵,为下因泽,岂有舍京语而别事矫揉之..理哉?京语非北京人私有之语,乃全国人共有之语。”(P125~126)..就语言结构而言,方言也应包括方言语音、方言词汇和方言语法,但是,由于当时对语言结构的认识还相当有限,而且由于方言语音的差异人们感知最

8、为明显,由于拼音文字的设计与语音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当时人们对方言的关注点主要在方言语音上,较少涉及方言词汇,罕见论述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