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议新课程下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议新课程下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榆次十中刘润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学宗旨。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要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学术水平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如果说“学无止境”,那么教师的教学也是“教无止境”,同样的教科书,同样的内容,教过十几遍后,也不能说教得很完美,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探索和追求。这就要求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实际中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或在校工
2、作期间积极参加各种进修活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在学校,教师学习的主要途径是集体备课,同学科的成员将备课中遇到的问题和下节课的思路在组内进行交流,大家互通有、取长补短、优中选优、形成自己的授课思路。通过集体备课,每个成员都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分析教材,大家明确那些地方让学生自学,哪些地方需要教师点拔,哪个环节需要设计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整个过程清晰明了,就能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从而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打好坚实基础。此外,教师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仅在教中学,而且做到学中教。在学习中提高自己对学科的总体把握能力,目标定位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等。教师要善于科学性、艺
3、术性地驾驭教材,广泛结合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在身边,身边有物理,努力让自己的教学既显得诙谐风趣,又不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与此同时,善于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实际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言传身教,注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高尚的师德、严谨的学风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注意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学态度认真严谨,掌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最新动态,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课程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
4、研究型的教师,学者型的教师。上课时,你才会做到“恢恢乎,其游刃有余”,学生听你的课觉得是一种美的享受。相反,如果一位教师平时不严格要求自己,上课知识准备不充分,感染力不强,甚至经常出错,久而久之只能沦为一般、平庸的“教书匠”,其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也可想而知。二、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在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
5、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中的有趣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和小实验,不断出现的挑战性的问题和随之而来的学生讨论,这些都是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上课时,教师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感到新奇或吸引学生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地保持下去。例如:在讲解固体、液体、气体分子运动状态时,由于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学生很难理解这三种不同状态的分子运动状态。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在课堂上打比喻:你们每个同学都像一个分子,在上课时学生不能随意走动,只能在座位上有
6、一些学习的小动作,这种情形就和固体的分子运动相似。课间同学们的活动范围增大了,但还受限制在校园内,这种情形就像液体的分子运动状态。周末放学每位学生都可以回家,四面八方都可走,他们活动的范围很大,这就像气体分子的运动状态;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讲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不公布,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不尽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三、合理利用实例教学及实验教学,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必要途径。生活中
7、的物理现象随处可见,如“物体运动”、“声音传播”、“光现象中的各种镜子”“大气压强”,“物态变化”等等。物理教学需要结合实际提出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生活中的惯性现象随时随地都有,我在讲惯性这一知识点时,就以学生下课下楼梯时在楼道内不能拥挤为例,描述惯性的存在和分析惯性定律。对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教师可以将之储备起来,作为课堂上的例子进行讲授,以便于学生理解,并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以及物理学习的乐趣。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可以使物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掘问题,激发其求知欲望;通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