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770850
大小:3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30
《教学案例——角的初步认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案例: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P38~39例1、例2。教学目标: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2.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画角。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教学重点:认识角。教学难点:正确画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2、提问:从图中你发现什么?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一)联系实际,找角1、说一说你从图中发现什么?2、小组活动:找角T: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在小组内把你看
2、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二)初步感知,指角T: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请几个学生上台指)T: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S:不是,这是个点。T: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学生活动)T: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再一次请同学上台指)T: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
3、教师示范)会指了吗?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三)小组合作,折角T: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圆形的纸,这张纸有角吗?S:没有。T:怎样才能折成一个角?(师生折角,生高举角展示)T:这里面有好多小秘密,用这个尖尖的扎扎手,有什么感觉,再摸一摸两边,有什么感觉?谁能给这尖尖的取个名字?谁能给这两条直直的取个名字?T:像这样从一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的图形,就可以说它是一个角。谁能告诉大家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S(同桌):自己折的角的顶点、边在哪里?(四)动手操作,演示活动角1、T:(出示活动角,两边重合)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跟老师一起做(师让活动角慢慢张开)你发现角有什么变化?T:请
4、你跟我这样做。你又发现角有什么变化?T: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知道角有大有小,角的大小跟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边叉得越开,角就越大。2、魔术T:同学们表现真好,老师送你们一个魔术。(抽动活动角)你看到什么?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T: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3、比较角的大小T:(课件出示)猜一猜,下面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T:怎样验证?(打开p40,用三角板验证)你发现什么?(课件演示:两个角重合)(五)体验感悟,画角1、T: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把角的样子画在纸上。(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工具试一试)2、展示学生画的角T:画得怎样?3、师示范画T:想知道怎样画又快
5、又美观吗?4、请用正确的画法再次画一个角。评析: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机会,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在探索和自主体验过程中,学生获得体验(六)总结升华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三、巩固拓展(游戏)1.T: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老师奖励你们做游戏,好吗?(好)同学们喜欢爬山吗?(喜欢)今天咱们就来做个爬山游戏。看,这就是那座山,在通往山顶的路上,设了这样几个关口,只有顺利闯关,才能到达山顶。哪组同学愿意带领大家率先闯过第一关电脑出示:下面图形哪个是角2、T:现在继续闯第二关。电脑出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3、T:第三关最难,谁有信心继续闯关?电脑出示:下图中有几个角?教
6、学反思:本节课学习内容贴近儿童,教学设计体现了“生活——数学——生活”的整体思路,是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课程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性。如授课伊市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图入手,引导小组讨论:图中哪些物体上有角?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初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同时初步感悟到角的基本特征。整个教学过程,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
7、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才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我设计了找一找、折一折、摸一摸、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建立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本节课我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照本宣科,而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教材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改造”,这样的改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也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