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背景分析能力解读

教学背景分析能力解读

ID:37765379

大小:213.64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5-30

上传者:U-2437
教学背景分析能力解读_第1页
教学背景分析能力解读_第2页
教学背景分析能力解读_第3页
教学背景分析能力解读_第4页
教学背景分析能力解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背景分析能力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教学背景分析能力解读关键表现领域能力要点合格良好优秀一、教学背景分析能力(一)正确理解教材内容1.能够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内容,并梳理出单元知识结构框架。1.能够准确描述知识的纵向与横向联系,并能将知识置于某一个知识或能力框架内进行解读。1.能够深入挖掘本单元知识在学生发展中的教育价值。(二)实证分析学生情况2.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并分析出学生在新知识形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2.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调研,并根据调研资料和数据分析出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认知困难。2.能够根据调研资料和数据,对学生在新知识形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认知和情感上的困难进行理性分析。(三)科学确定教学内容3.能够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3.能够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3.能够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整合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制定能力(四)清晰确定课时目标4.能够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确定符合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4.能够依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符合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4.能够依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以及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确定符合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五)科学表述三维目标5.能够正确选择行为动词表述三维目标,逻辑严谨。5.能够恰当表述具有可操作性的三维目标。5.能够将三维目标进行有机整合,使其具有可测评性。第一节教学背景分析能力解读一、正确理解教材内容 (一)对“正确理解教材内容”的要点说明如果说“课程内容”是学科课程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主要面对“教什么”的问题,那么“教材内容”则是教材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它主要面对“用什么去教”的问题。本标准认为“正确理解教材内容”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之一。这里所指的“教材”就是指学生和教师所使用的教科书,它是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依据,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最基本、最便利的物质资源和凭借材料,是教学信息沟通的中介媒体。为了使广大学生较好地掌握既定的教学内容,教材编制者一般提供了“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的建议。用好教材是教师备课、上课,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具体体现。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一种教学理念的转变。正确理解教材内容不等于机械地呈现教材,不是要求教师“照本宣科”,而是在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只有真正准确理解并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挖掘教材的内涵,也才能实现对教材的“二度创作”,甚至是超越。要正确理解教材内容,首先要尊重教材。因为现行的实验教材是由教材专家、教研专家和教学专家经过反复推敲、实验编制而成的。尊重教材就意味着要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刻理解表面材料背后所隐藏的丰富内涵。要做到字斟句酌,深入浅出,就是指对教材的“深入”,否则就不会有课堂上的“浅出”。要正确理解教材内容,其次要钻研教材。只有在把握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吃透教材,清晰了解教材内容的系统结构,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才能正确理解教材内容。大体看看,泛泛阅读,一知半解,都不可能做到灵活驾御教材,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越是情感鲜明,学生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要正确理解教材内容,还要善于用教材。现行教材是“专家式”编排,在没有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只是处于知识储备状态,是静态的、抽象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在实践的基础上改进教材,做到“形异神同”,努力将其转化为动态的、具体的。同时教师还要关注不同版本的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整合其中的优势,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和结论等书面内容转化为学生能够亲历参加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 (二)本标准对不同层次教师能力达标的要求《标准》对合格水平的教师的要求是:能够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内容,并梳理出单元知识结构框架。也就是通过研读教材,吃准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教材内容置于其所在的单元(这里的单元指的是自然单元,如数学中的“章”,语文中的“单元”等)进行解读,而不能孤立地解读知识点。《标准》对良好水平的教师的要求是:能够准确描述知识的纵向与横向联系,并能将知识置于某一个知识或能力框架内进行解读。这里所说的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是指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一位初中教师在讲“因式分解”这一内容时,首先引导学生类比小学时学过的“分解质因数”,引出因式分解的概念后设计了如下问题:因式分解这一变形过程中,变形的对象是什么?变形的结果有什么特征?教师设计上述问题的目的在于要引导学生将“因式分解”与前面学过的“整式的乘法”进行对比,并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对比,强化学生对“因式分解”这一新概念的理解。可见,在上述教学设计片段中充分体现了因数分解、整式的乘法、因式分解几个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就是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再比如,在数学中,概念都是发展变化的。这是因为,一方面事物本身是发展变化的,因而反映事物的概念自然也要随之而发展、变化;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因而关于事物的概念也要起变化。自然数集扩大的自然数集算术数集添零添正分数有理数集实数集复数集添负(分)数添无理数添虚数 上面的图表就表现了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数的概念”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数的概念的教学时就要在概念的变化与联系中使学生掌握这些数的具体的、本质的内容。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则是指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例如“曲线的切线”概念也是不断深化的。在初中圆的一章里,第一次出现切线的定义:“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切,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切线,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如图1.1)。”但是这个定义对一般的二次曲线都不适用。当抛物线y=x2与y轴仅有一个公共点,但是显然y轴不是抛物线y=x2的切线(如图1.2)。因此有必要将曲线的切线定义发展,即在高中导数一章中利用极限的观念来定义切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教材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将知识之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描述清晰,并将知识置于某一知识和能力的框架内对其进行解读。 oxyxy图1.1图1.2再比如讲授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等函数性质时,学生在高一必修模块1《函数》一章中首次接触,在必修模块4中的《三角函数》、《数列》,以及选修2-2《导数》中又都会屡次涉及这些内容,因此教师进行各章教学时,就可以在涉及函数性质内容的环节中,以当时所学内容为载体,对函数的性质理论进行螺旋上升式的强化,以此促进和丰富学生对函数性质理论的深层理解与认识,在这样的循环往复和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和数学素养。这恰恰反映一个优秀教师对数学学科本质内容的理解认识。《标准》对优秀水平的教师的要求是:能够深入挖掘本单元知识在学生发展中的教育价值。也就是说作为优秀教师决不能把“育人”职责抛到脑后,通过深入挖掘本单元知识在学生发展中的教育价值,增强学生的学科素养,充分体现时代发展对学科教学的要求,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比如,对于数学教育的价值,张奠宙教授认为“数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青少年的数学素质”。他在《数学素质教育设计》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上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中,从知识观念层面、创造能力层面、思维品质层面和科学语言层面对数学素质的内涵进行了概括,1994年,他还进一步强调:“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素质:广博的数学通识、准确的科学语言、良好的计算能力、周密的思维习惯、敏锐的数学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数学技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即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性的独特体验。而各学段、各学科教材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素材,因此作为优秀教师就需要深入挖掘教材的这些人文性特点和内涵,在有形与无痕之间把握教育契机,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三)案例与评析案例1:教材“薄”与“厚”之间的转化下图表是高中人教版大纲教材《经济常识》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图。此结构图是一个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政治教师在和学生一起进行高三总复习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经济常识》而设计的知识关系结构图。评析: 该结构图以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这两只配置资源、调节经济的“手”为主线,将在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下参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众多主体及与主体相关的知识关联在一起,将整个《经济常识》8课书的内容完全打通,浓缩在了这一张结构图上。这一结构图的归纳有助于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经济常识》的主体脉络和主干知识,把握经济问题和经济活动的实质,使教材“由厚变薄”,提高了复习效率。同时,在这一结构图中还将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与书本知识结合在一起,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热点问题的经济学知识依据,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题的能力。上例直观地反映了一个高中政治教师对每一单元教材的“课、框、目”基本内容清晰地认识与理解,在梳理知识结构的过程中他准确并富有创造性地画出了整本教材的知识结构框图,图中明显地表现出这位教师对每个单元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各个单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性思考,也表现出该教师对社会重点和热点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因此我们认为他是一位达到了良好水平的教师。(案例提供:齐宝卫)案例2:仅仅是教材引入方式的不同吗?黄翔,数学教育的价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乘法公式”引入及推导的中西方对比。(1)(美)L.M.Gelfand所著Algebra一书是以这样一个故事赵籍丰,《数学通报》,1998年第9期.引入的。一位老人喜欢孩子们去看他,他总会给看他的孩子们糖,他给糖的原则是:“每个孩子得到的糖果块数正好和当时看他的孩子的人数一样多。”第一天,先有a个男孩去看他,男孩走后,又有b个女孩去看他(这样a个男孩和b个女孩共得块糖)。第二天,a个男孩去和b个女孩一起 去看他(a个男孩和b个女孩共得块糖)。问:这一群孩子哪一天得到的糖最多?多多少块?显然,第二天这群孩子得到的糖最多。a个男孩去每人比前一天多得b块,共多ab块;同理,b个女孩每人比前一天多得a块,所以共多得2ab块,也就是说。(2)我国教材通常的呈现方式是这样的:首先,计算;其次,辅之以图形的直观解释。(如下图)评析:上述教材引入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比较。从类型上说,故事趣味型与数学问题型;在风格上,生活化与理性化;在方法上,现实背景的数量化与数形结合的推理;在思维上,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结合与纯粹的逻辑思维;在活动方式上,趣味性的计算与理论性的计算加上论证等等。 可以看出,在引入方式(1)中,“老人给糖的故事”是希望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问题之中寻求一种数学的模型(尽管学生可能并不知道何谓数学模型)去解决现实问题,并通过这一模型去解决现实问题。这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一个数学知识自然而然产生发展的过程,它体现了数学更为本质的东西。可以说,正是学生对这种数学本质的体验升华了这些素材在数学教育上的价值,作为优秀水平的教师,其教学设计能力的优势就表现在善于挖掘并充分运用教材的这种教育价值的过程中。在引入方式(2)中,教师引入的设计开门见山,在得出完全平方公式后,结合公式的特征,给出恰当的几何解释,将代数式变形过程的学习直观化、形象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与认识,促进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能够充分利用好这类素材,也将能比较充分地体现数学教学的价值。二、实证分析学生情况(一)对“实证分析学生情况”的要点说明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要在学生通过自己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而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又都是以自己的特点和学习方式,通过改组或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来获得学习结果的。因此,要取得教学设计的成功,仅仅深入理解课程标准和分析教材内容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乌美娜,《教学设计》,1994年版.可以说准确到位的学情分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之一。学情分析是系统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的学情分析是教师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也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学情分析包括: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学习需求、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效果,还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班级整体情况、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环境等要素。 当前,在不少教师的教学设计中都有“学情分析”这一项,但问题在于这些所谓的学情都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缺乏实证性和针对性的分析。我们知道实证性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地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现象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因此,实证性学情分析强调教师对课堂上观察到的现象、对学生作业和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及与学生交流访谈或问卷调查中所发现的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归纳梳理,通过深刻思考和理性剖析得出的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具有指导意义的材料。这些分析大都是表面现象和问题形成的背后的、内隐的、不容易发现的原因,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将其与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有机整合并转化为教学素材,使课堂教学更加有的放矢。事实上,对学生课上表现和反应的全面而细心的观察,对学生课上回答问题情况的准确判断,对学生作业情况的认真分析(特别是对其中的错误、尤其是“致错因子”)和精准到位的评析,对课前和课后与学生的交流和有针对性的访谈或问卷调查的理性思考,以及对课前(后)测试试卷结果的全面客观的认识和分析等都是教师进行实证性学情分析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作为教师,上述方法不仅要灵活运用,还要切忌将学情分析停留在表面上,努力把“学情”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并通过对学情的实证性研究及科学理性地分析去研究和把握教材,确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本标准对不同层次教师能力达标的要求本标准中对合格水平教师的能力要求是: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并分析出学生在新知识形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由于所有学习者都是面对相同的课标要求、教学资料和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有效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程度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要,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和切实需要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并通过设计有效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各个层次的学习者能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本标准中对良好水平教师的能力要求是:对学生的学习基础的关注不只停留在自己的教学经验层面上,而是通过调研,得到实证材料,并根据调研资料和数据分析出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认知困难。事实上,对良好水平的教师特别需要结合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对调研资料和数据进行全面客观和准确地分析,并根据分析所得结论预设出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认知困难,开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活动,这样才能达到“为学习者 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本标准中对优秀水平教师的能力要求是:能够根据调研资料和数据,对学生在新知识形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认知和情感上的困难进行理性分析。事实上,许多教育家和学科专家都从各个角度对学习困难生做了大量研究,得出了许多重要的结论。然而,目前对于学困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其认知因素方面的研究,而对各学科学习困难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即情感因素的研究却较少。比如很多学生认为英语难学,而造成英语难学的原因是众多的。诸如母语和外语的差异、特殊的语法规则以及当下求学竞争激烈、超负荷考试负担、紧张的课堂气氛、呆板的教学方法、英语学习不得法等,致使不少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了畏难心理、厌烦心理。而这样的学习情绪、情感又导致学习成绩的一落千丈。作为优秀教师不仅要清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认知困难,还要努力探讨造成其英语学习困难的情感障碍的种种原因,以及如何有效帮助这类学生克服消极情感因素,培养学生正确的英语学习动机,激励他们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再比如对高中立体几何的学习,不少高一新生容易在情感上会出现畏难情绪,对立体几何不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预设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兴趣、指导学生学好立体几何的学习方法等内容,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顺利突破这些情感上的困难。有两项情感因素与学生的学习紧密相关,即动机与焦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其实,认知困难和情感难困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二者却是紧密联系的,有时还可以相互转化。因此本标准特别要求优秀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情感困难,能根据实证性学情分析,确定出学生在新知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情感上的困难。(三)案例与评析案例:错误也是一种资源周振芳.错误,也是一种资源[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7). 小学语文《鸟的天堂》一课中有“应接不暇”一词,在抄写时,不少学生把“暇”字写成了目字旁。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老师经过和学生们交流,了解到原来“应接不暇”出现在这个句子中:“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在这个句子中,“应接不暇”的意思是用眼睛来不及看,由于该词与“看”有关系,所以学生就误以为“暇”跟眼睛有关,把它写成了目字旁。找到“错因”后,教师就想办法帮助学生纠正。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在字典中查出“暇”字的意思。学生通过查字典查到了“暇”字的意思是“空闲”,由此可以看出,“暇”字与“目”字没有任何关系,而是跟时间有关,因此是日字旁。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利用“应接不暇”一词造一个与“看”字无关的句子,如,“来超市购物的人很多,收银员有点应接不暇了。”“煎饼摊前排起了长队,煎饼师傅真是应接不暇了。”……通过查字典、造句这两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可以有效掌握“暇”字的写法,而且能够真正理解“应接不暇”一词的意思,以后也不会轻易把“暇”字写错了。评析: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我们看到在进行字词教学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访谈了解到了产生“错误”背后的真正原因,即教师找到了学生写错字是受到了语境的负面影响,于是在教学中设计了“利用新的语境建立正面影响”的教学活动,从而找到了“对症下药”的妙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试想,如果教师不进行课前调研,不进行实证性的学情分析,不能了解到学生作业或考试中出现的真正“错因”,不设计上述两项“纠错”措施,而是简单地让学生将“目不暇接”一词抄十遍或百遍,结果将会怎样呢?可见,做好实证性的学情分析并不难,只要我们教师努力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就一定能增强我们的教学智慧。 三、科学确定教学内容(一)对“科学确定教学内容”的要点说明所谓教学内容,就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在此,经验包括间接经验(现成的知识)和直接经验。科学确定教学内容的几个要素:1.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确定的过程就是对教材的再加工过程,需要对教材裁剪、取舍、编排和组织。“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它逻辑地蕴含着教师参与课程研究、用教材教和教学为学生服务等理念。2.“以学生为本”的设计教学内容(1)教师要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2)课的容量要适当,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和取舍凝聚着教师的学识和智慧,要根据教学目标决定取舍,有的内容尽管好,但与教学目标不符,就要下决心舍去。(3)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使学生充分运用生活经验,感悟所学知识才是行之有效、以人为本的教学。(4)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点引向教学的重点。3.教学内容选“点”得当(1)教学内容要突出重难点。在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时,教师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面对不同的学生,重点、难点也要有所变 化。同样的教材内容,同样的学生基础,由于教师对基础的不同处理,教学效果就不会一样。(2)选“点”贵在以少胜多。教师能够抓住一点深入、准确、适度开掘。(二)本标准对不同层次教师能力达标的要求1.合格——“能够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就是说教师能够准确表述国家课程标准中对该教材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并能够以此为依据,制订教学计划,选择好每一个单元或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好课时方案。2.良好——“能够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在“合格”标准的基础上,教师还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现状,找准学习起点,把握教学内容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好教学的重点、难点。3.优秀——“能够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整合教学内容”。在良好的基础上,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调控和整合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发展目标的需要。(三)案例与评析案例1: 《辽阔疆域》——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1.通过对中国地图、中国东部海域图学习,借助地球仪观察,知道祖国的地理位置、海陆疆域,感受祖国幅员之辽阔;2.通过对比、分析同一时刻祖国南北不同温差、东西不同时差的图片,有效获取信息,通过计算活动整体认识祖国幅员之辽阔;3.理解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陆地和海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空间,奠定了物质基础。 教学重点: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海陆疆域,感受祖国的辽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祖国的疆域特征、国家主权意识。案例描述:“辽阔疆域”是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祖国”中的第一个主题“祖国多辽阔”的第一个栏题,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内容。“我们的祖国”这一教学单元是根据课标“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祖国的情感”和“知道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热爱解放军”的内容标准要求编写的。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社会生活范围和视野不断扩大,对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判断、分析和概括能力。因此,从本册教材开始,学习范围逐渐扩大到国家乃至世界。尽管在以往学段学生对“祖国”的内容也有所接触,但更多的是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和现象引发学生对祖国热爱的美好情感,并没有从宏观的角度深入引导学生学习。从本册教材开始,将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感受祖国的辽阔,了解祖国壮丽的河山,了解祖国辉煌的民族文化,体验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本课时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地理位置,宏观、立体感受祖国的辽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评析:合格释义:合格层级的教师由于对教材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对祖国“辽阔疆域”的理解往往停留在陆地面积上,虽然教师们非常清楚课标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直观、立体地认识祖国疆域辽阔,但在制定教学重点、难点时常常会失之偏颇,主要体现在对海域的认识不够。 因此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使用的地图、图片、图表,计算测量等活动多是围绕着陆地辽阔展开,虽然也会提到中国也是海洋国家及说明其相关的数字,但仅仅是浓墨重彩之后的淡淡一笔,关键是教师对“领土”的概念理解不清。良好释义:良好层级的教师通过研读教材可以认识到,教材编写祖国辽阔的疆域与以往不同,不仅有陆地还强调海域,由此会联想到学生对疆域的认识是否不够全面,或有教师会对此问题进行学前调查并作出学情分析,以致在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时加以关注。优秀释义:优秀层级的教师能够在良好的基础上整合教学内容,不仅体现在内容的取舍与顺序的调整,还体现在学习内容的逻辑关系是否科学,可否促进学生直观、整体认识祖国的疆域特征,完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案例提供:王小京)案例2: 《走进非洲音乐》——高中一年级《音乐》教学内容背景分析:本课课题为《走进非洲音乐》,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普通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之《走进非洲与美洲》。音乐鉴赏是高中生的必修课程。本单元首先介绍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音乐“五十六朵芬芳的花”;之后,分别介绍亚洲、非洲、美洲、欧洲等丰富多彩的世界各民族音乐。旨在拓展学生们的音乐文化视野,有益于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高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具有很强的自我探索意识,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音乐基础,对音乐能进行一定的概括归纳。本课题材,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非洲音乐的部分内容已在初中阶段欣赏过,是音乐知识的补充与衔接。在学生现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促进他们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合格: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认真聆听教材中的非洲音乐作品,在听赏、体验的过程中感受独特的音乐风格和魅力;2、能在聆听音乐时,结合图片、视频记住那些极有特色的乐器;能跟随音乐哼唱《我的祖国》或《拍手歌》,力求表现歌曲的音乐风格;3、通过欣赏舞蹈和能辨认、识别非洲音乐和舞蹈,学做基本舞蹈动作。教学过程:评析:在本案例中,教师通过演唱歌曲、欣赏舞蹈以及分组进行歌舞创编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和充分认识非洲传统音乐文化的特征,唤起学生对非洲音乐文化的感情,激发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强烈愿望。但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加工不够。在教学内容实施的过程中只有浅表层的推进,知识只停留于表面化。良好:教学案例二教学目标:1、了解非洲音乐中丰富多彩的音乐和歌舞,以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拓宽音乐视野;2、体验非洲音乐中复杂多变的节奏特点,感受非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及丰富的艺术感染力。 评析:在导入部分,教师选择了以学生们所喜闻乐见的黑人舞蹈----“街舞”为切入点,使同学们感觉到原来黑人音乐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产生一种亲切感,愿意去接近、去体验,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而接下来的内容,是教师通过“听”、“看”、“想”,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展开积极的思考,充分发挥想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探索非洲音乐的兴趣。可以说,教学内容的设计更贴近学生生活、具有趣味性。优秀:教学案例三教学目标:1、认识非洲乐器,学习、了解非洲音乐动感、多变、即兴的节奏特点,探索非洲音乐与文化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2、通过音乐节奏的比较、模仿、即兴创编等实践活动,感受、探索、了解、体验非洲音乐的风格特点;3、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学习非洲音乐,尊重、热爱非洲音乐,感受非洲人民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通过即兴创编,提高听辨、合作、表现能力。教学过程:评析:在本课的内容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思路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努力开发和使用各种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中独具匠心地加入了小说《根》的素材。通过大量鲜活的非洲生活场景的描写,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非洲文化。而文字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这样既突出了音乐与文学学科的综合性,强调音乐与其他学科自然、协调、有机的联系,更是把音乐放到人类文化的大背景之中。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及综合素质。再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层层深入、铺垫,引导学生走进非洲音乐—— 了解非洲音乐——热爱非洲音乐。“明线”即认识非洲乐器、了解体验非洲音乐的特点;“暗线”即通过小说《根》帮助学生理解非洲音乐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了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音乐是“鉴赏”而不是“欣赏”。“赏”的层次不再只停留在音乐的表面,更能体现内容的深度,让学生有思考、有探究、有提高。因为要真正理解非洲音乐,就必须了解非洲的特殊文化背景,了解非洲人民的特定气质和内涵,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只是停留在学科的知识层面上,而是更深入地了解构成音乐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3800字(案例提供:李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