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有别于“生存”

“生命”有别于“生存”

ID:37749599

大小:3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30

“生命”有别于“生存”_第1页
“生命”有别于“生存”_第2页
“生命”有别于“生存”_第3页
资源描述:

《“生命”有别于“生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诗词爝火不息,许多双手在为之传薪。这其中热切的一位,应数加拿大籍著名华人学者叶嘉莹教授。每依北斗,常怀桑梓,确乎是这位幼承书香、师出辅仁大学国文系的诗人的一瓣心香。多年来,叶先生不顾年高,赴国内大江南北讲授诗词之道,触发吟诵之美,著作等身,据其讲演录音整理而成的书稿已出版有十数册之多,功泽国人无量。中国论文网  我们读一位诗词学者的论著,很期待他关于诗的基本立场。叶嘉莹便有自己鲜明的诗学观,曰“诗歌当以感发之生命为主要之质素”。熟悉叶氏著述的人都知道,她写得纵多,却无不紧紧围绕着这条主线立意。这告诉了我们,一颗去国怀乡的敏感诗心,仍是多么的古典而中国。因为当叶嘉莹反

2、复强调,诗所以令人心不死,盖在于那股感发生命的力量时,这样的立场其实和两千年前的孔子异代响应,也与一百年前的王国维遥相承接。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兴者,谓诗让人精神感动奋发也。这是叶氏“感发之生命”论的先声。千载之间,一条心心相印的诗脉清晰可寻。是啊,浮躁的年代,让精神获得沉淀的机遇已显得奢侈而精贵,坐下来读几首中国诗,往遥远的传统长河里轻掬起几瓣珍羽,摩挲吟哦,便已是在悄然感发生命,善莫大焉了。叶氏之功于斯为盛。  但在以上所得外,有没有可能,叶嘉莹这一诗学观也存在着可疑之处?这便涉及其彼此相关的两个关键词:“感发”与“生命”。叶氏是如何界说中国诗词中“感发”特征的

3、呢?  主要包含这几层规定性。(1)“感发”是一种感性活动。既是感情抒发,像张衡《四愁诗》便生发出“一份感发的生命”;也是感觉流露,随便一些小事都能引起“一种十分敏锐的诗人的感觉”;还是感动的表达,自然界和人事界都因感动人而滋生出诗的感发力量,总之,中国诗充满“那种靠感性直接产生的感发力量”。(2)因此“感发”就与理性活动对立。“直接的感动”和“运用思力去想他的感情”乃两回事,潘岳《悼亡诗》即属后者。(3)“感发”超越着社会性。叶嘉莹反复申述“感发之生命的超越于外表之社会局限以外的本质方面”,并把这种超越对象定为“文以载道”的中国文学创作传统,颇以为“文学就是文学,我们

4、为什么非要让它载道呢?”(4)“感发”相对于形式技巧而言。像太康诗人三张、二陆、两潘等人注重修饰,使“诗歌中那种直接感发的力量就逐渐消失了”,因为感发力在相当大程度上不存于“那种全凭技巧编排制作出来的诗与词”中。(5)“感发”注重反应的直接性。谈及曹植诗时,叶嘉莹区分“理性的诗人”与“纯情的诗人”两种创作主体类型,指出不同于前者的“节制和反省”,后者“对外界的反应是直接的,较缺乏节制和反省。事情怎样来了,他就怎样直接地反射回去”。(6)“感发”乃是创作主体先行具有的一种力量素质,这种素质与外物的因缘互动产生出诗,指向所及,也便是“气”。这一点显得很关键。(7)“感发”特

5、别适用于、或者说主要适用于中国诗词。叶嘉莹说过,“特别是中国的诗歌,它里边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种感发的力量与生命”,因为“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在传统上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中国诗歌更重视‘兴’的作用”,以此,她试图“证明中国的传统”,这,透露出了她心中这一传统为中国所独有的判断。  由此可见,“感发”归根结底缘于“生命”。对叶嘉莹来说,构成了诗心的生命非理性而感性,超越社会性与技巧性,肇自主体的直接反应。叶先生之称道“生命”,其因盖在于此。推而广之,“生命”这两个看似寻常的字老被搞文学的人挂在嘴边,良有以也。  但也正是在此,我愿意冒昧提醒,“生命”其实也是个值得细究的哲学概

6、念。我的看法是:当叶嘉莹讲生命时,她并没有从根本上超越主客二元论思路,而在重蹈一种浪漫主义的余绪。  此话怎讲?鉴于中西比较的视角,是叶先生不排斥而积极倡导的,我们不妨假他山石以攻玉。在西方,伸张生命感发的重要诗类是浪漫主义诗歌。但“生命”北京时间www.010time.comiyd在浪漫主义洪流中尚属心理学视角。心理学视角不足以担当起观照真相的重任,比心理学层次更高的,是本体论层次,即不再让主观心灵囿于浪漫式的一己滥情,而把主观世界真正接纳到、融合进客观世界的层次。这是20世纪重新恢复本体论的现代存在论哲学,之所以有力超越了19与20世纪之交生命哲学的缘由。  让我们

7、稍作回顾。继叔本华与尼采的意志哲学之后,出现了以狄尔泰为代表的生命哲学。唯意志论哲学将意志设定为世界的本体,意志本身就是一种非理性的生命冲动,这使“生命”这个非理性哲学范畴的出场带有历史必然。生命哲学认定生命不仅属于个人,也包括人类的共同生命及历史生命,由此视生命为世界本体。但这遭到稍后存在哲学的深刻反思。海德格尔批判生命哲学,认为“生命”本身没有作为一种存在方式在生存论上得到澄清,生命哲学所说的生命体验,仍囿于主体性形而上学范围内,而与近代以来崇尚天才的浪漫主义运动藕断丝连,都成其为一种“现代主观主义”。这条学理线索昭示出的结论是:“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