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论文:浅谈农村中小学数学有效衔接教学

初中数学论文:浅谈农村中小学数学有效衔接教学

ID:37728184

大小:3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9

初中数学论文:浅谈农村中小学数学有效衔接教学_第1页
初中数学论文:浅谈农村中小学数学有效衔接教学_第2页
初中数学论文:浅谈农村中小学数学有效衔接教学_第3页
初中数学论文:浅谈农村中小学数学有效衔接教学_第4页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论文:浅谈农村中小学数学有效衔接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中数学论文浅谈农村中小学数学有效衔接教学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地揭示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连续性,不是相互分割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个阶段性的、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的推进过程。如何使中小学更好的衔接,需在教师的教学上实现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师与师、师与生交往的衔接,学习评价的衔接;在学生的学习上实现学习动机的衔接,学习习惯的衔接,学习能力的衔接。关键词: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从小学升入初中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但长期以来,中小学数学教育各自为阵,相互脱节的现象却普遍存在着。其实我们都知道小学和中学数学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小学数学是

2、初中数学的基础,初中数学是小学数学的延续,所以说打好基础,做好延续中小学衔接就会少一点障碍,多一些顺利,学生就会自然地延伸过渡,保持学习的兴趣,防止两极分化,也会使教与学的过程轻松很多。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是遇到了种种问题。我们石塘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生源来自一个中心小学及下属分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及知识基础都相对较弱,又不断有好生流向城区学校,而且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序普遍较低。所以有效衔接教学的核心在课堂,关键在教师,主体在学生。笔者作为七年级的数学教师,一直关注如何在中小学数学教学间架起衔接的桥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在

3、教师教学上,实现四个衔接1.教学内容的衔接首先是数。从小学到初中,从算术数到有理数,这是数在学生头脑中的一次大洗礼。在小学数学中虽已有过两次扩展,一次是引进数0,一次是引进分数(指正分数),但学生对数的概念为什么需要扩展体会不深,而到了七年级要要引进的新数——负数,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表面上看不很密切。为搞好过渡,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小学教学中有些概念不宜讲得过死,如“整数”的概念不应说成“整数包括零和自然数”;算术四则运算要求熟练,那么到中学只要搞清符号法则,那么有理数运算就轻而易举;安排七年级学生适当复习一些算术数的概念和运算是有好处的;对发展了的概念必须向学生交代清

4、楚,如小学中减数不能大于被减数而中学引入负数后,减数是可以大于被减数的;容易混淆的概念,容易错误的计算,要反复加强巩固练习,使学生尽快掌握并熟练运用。其次是式。七年级学生要经历由算术到代数的过渡,虽说在小学数学中已渗透了式的知识——4出现了字母,而初中是在小学基础上更高一个层次上的抽象,它是承小学知识之前,启初中知识之后,开宗明义,搞好中小学教学衔接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注意始终以小学所接触过的知识为基础,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归纳与复习,并适当加强提高,使学生感到升入初一就像在小学升级那样自然,从而减少升学感觉的负效应。在小学里学生研究了简易方程,而利用方程求未知数的值是初中数学中

5、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小学的基础上我们要研究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等知识,因为要更全面的去学习方程和应用方程,必须学会利用等式的性质去解方程,而小学所学的解法(利用加减法、乘除法的意义解)就对学生的继续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处理这些内容时教师应该讲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刚接触用等式的性质去解题时,应多练习,尽可能减少对以后移项学习的影响。而在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学习中,小学里的应用题大部分是用算术法去求解,是把未知量放在特殊的位置,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进入初中后,用列方程来解应用题,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且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设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

6、程,求出未知量。刚开始,学生由于习惯用算术法来求解,不重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学习,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用列方程解比算术法解简便的应用题作为范例,用两种方法对比讲解,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要让学生始终参加审题、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等活动,形成“观察—分析—归纳”的良好习惯,逐渐提升用方程做应用题的思维习惯。第三是图形。在现行小学数学里,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都有所涉及,这是初中平面几何的基础。小学侧重于操作,到了初中开始侧重于证明,但是并不是说初中就不要求操作了,特别是刚刚初一的孩子,他还需要把观察、操作作为认识这个图形性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7、,同时在操作的过程中实际上也为证明提供了一些思路,要重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表达之间的结合。比如说等腰三角形,学生把它一对折,既发现了这个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是重合的,同时这个对折又为他添辅助线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奠定了一个基础。但是仅仅操作不行,还需要把操作过程中的推理证明结合在一起。在小学阶段,几何图形的一些性质和几何结论让学生记住就行了,而中学几何的教学不应满足于只记住现成的结论,而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教材中是循序渐进地引入推理论证的,先提出一些只要求回答“是”与“不是”的问题,然后解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