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695881
大小:10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9
《在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不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邾城四小集体备课教案课题在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不栽)修改意见教学目标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2.通过画线段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尝试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个性修改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情况,谁能说一说是用怎样的数学模型解决这类问题的?(棵数=间隔数+1)能快速
2、地完成下一题吗?(课件出示题目) 准备题:绿化队要在相距60m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都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指名回答:60÷3+1=21(棵) 答:一共要栽21棵树。 再来看看这一题(课件出示例2)认真思考,这两个题目有什么不同? 大象馆和猴山相距60m。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二、比较分析,迁移新知 教师: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你的发现吗?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指名汇报) 预设1:准备题是一边,例2是小路两旁。(追问:在图上该如何表示?
3、)就是有两条线段。(怎么计算?)只要先算出一边的树木数量,再“×2”就可以了。 预设2:准备题是两端都栽,例2是两端不栽。(追问:你能通过示意图说说为什么吗?)因为小路的两端都是场馆。 教师:这个题目该如何解决呢?你想到了什么方法?(可以先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请你在草稿本上试一试。-4-邾城四小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过程个性修改三、理解归纳,得出模型 指名回答,过程预设: 1.先画一个简单的线段图看看,以20m长的线段为例,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1”,需要栽5棵树。 2.同样长的线段,在两端都不栽的
4、情况下只需要栽3棵树,也就是说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教师追问:可以用怎样的数学模型表示?)棵数=间隔数-1。 教师: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试一试,对这一数学模型进行验证吗?(学生操作,交流发现。)运用这一模型,例2可以怎样解答?60÷3-1=19(棵) 19×2=38(棵)答:一共要栽38棵树。 教师追问:为什么要“×2”?(因为小路两旁都要栽树) 教师小结: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题目的解决过程。通过与例1中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相比较,采用同样的方法得出了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即棵数=间隔数-1。 四、课堂练习,应用新知 教师:利用这一数学
5、模型,还能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 1.一条走廊长32m,每隔4m摆放一盆植物(两端不放)。一共要放多少盆植物? 学生练习,指名回答:32÷4-1=7(盆) 答:一共要放7盆植物。教师:如果改为两端都放,该怎么算?32÷4+1=9(盆)教师:这两种不同的摆法相差几盆?(2盆)为什么?(两端都放时,盆数=间隔数+1;两端都不放时,盆数=间隔数-1。) 2.一根木头长10m,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教师:这个问题和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有关联吗?属于植树问题中的哪一种情况?可以先用画图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练
6、习,分析讲评:10÷5-1=4(次) 8×4=32(分钟) 答:锯完一共要花32分钟。 五、利用变式,强化认知 小明家门前有一条35m的小路,绿化队要在路旁栽一排树。每隔5m栽一棵树(一端栽一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教师:这题与已经学过的植树问题有什么不同?(一端栽一端不栽)先猜一猜,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4-邾城四小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过程个性修改 预设1: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1;两端不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1。这种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应该是棵数=间隔数。 预设2:是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得出的,一共要栽7棵。
7、 预设3:直接用35÷5=7(棵)。(教师追问:35÷5算的是什么?)间隔数。(用这样的方法计算其实是以什么作为依据的?)在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 教师:比较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应该先判断出属于哪一种情况,再根据题意列式解答。 课外作业:先判断以下各题属于哪种情况,再列式解答。 (1)在一条长2千米的公路的一边栽白杨树,每隔8米栽1棵,最多可以栽多少棵?最少可以栽多少棵? (2)搬运工从一楼到二楼,走了16级台阶,王丽家住
8、6楼,每相邻两层台阶相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