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代时期王守仁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谈明代时期王守仁的音乐美学思想

ID:37685751

大小:64.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5-28

浅谈明代时期王守仁的音乐美学思想_第1页
浅谈明代时期王守仁的音乐美学思想_第2页
浅谈明代时期王守仁的音乐美学思想_第3页
浅谈明代时期王守仁的音乐美学思想_第4页
浅谈明代时期王守仁的音乐美学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明代时期王守仁的音乐美学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摘要:王守仁作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哲学家,对儒、释、道三教的习研可谓是相当精通,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在继承了儒家正宗学派思想的基础上,也吸纳、兼顾了儒、释、道这三种宗教的思想。由于具有很强的哲学思辨性,王守仁音乐美学思想成为“心即理”命题阐释中的重要环节。分析王守仁哲学性的音乐语言的美学意义、影响,探寻其现代性价值,是本文力求达到的主要目的。关键词:王守仁;音乐美学思想;乐;本体目录一、音乐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3(一)乐本于心3(二)乐致中和4(三)重古乐和复真己4二、音乐美学思想的意义和现实价值6(一)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意义61、对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62、对禅、道思想的吸纳和融合7(二)音乐美学思想的现实价值7参考文献9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是明朝乃至整个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大师,在他的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的心学理论的支撑照应下,其音乐美学更是注重褒扬人格精神,重视个人存在的生命价值,成为心学的必要组成部分。其音乐美学具有典型的体验性质。王守仁以音乐美学思想为首的“心学”,对我国明清时期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增强了明清历史文化的人文气息和启蒙意义。一、音乐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一)乐本于心“善”、“理”、“良知”是王守仁音乐美学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从审美的角度看,

3、当“善”、“理”、“良知”三者均到达理想的状态,就代表者到达“乐”的境界。“乐”不只具有物理层面上的已发性,还应含有了“理”、“良知”等人伦道德的未发性。王守仁的音乐美学思想中的“乐”虽是以传统儒家审美观为基础的,却与孔孟的“乐本于心”的观点有所差别,主要表现在孔孟提倡的是“由心即理”为核心而推导的“乐本于心”,而王守仁的思想则是体现于“克已修身”的工夫层面上的境界论。王守仁音乐美学思想强调的本体之乐是“孔颜之乐”“真乐”,其“乐”超乎七情之中,却又不离情感。由此得现,王守仁的“真乐”偱理而行、顺情而生、表现自然。其《王阳明全集》云:问:“乐是心的不体,不知遇大故,

4、于哀哭时,此乐还在否?”先生曰:“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本体未尝有动。”(《王阳明全集》,第112页)可以说王守仁是顺其自然的看待“乐”,率性而行在七情中。在实践中通过对“行”的执着的感悟和体验,籍此升华本真之乐而得以对程朱理学所持的“人欲尽处,天理流行”的片面非客观论断的修正和批判。王守仁儒家审美观的“至乐”的伦理境界和他的音乐美学“致良知”思想中的“存善去恶”的“至善”伦理境界,从总纲的角度而言可以说是类似相通的。他将“至乐”和“良知”同等看待,提出了“良知即是乐之本体”观点。分析其中蕴含的道理,顺情而流的“中和”之乐有善于恶

5、两个层面,作为人心的道德律“良知”易被人的贪欲所掩盖,所以说为了追寻“至真之乐”的伦理道德境界,必须建立在人心的“良知”之上。从上述论述来看,王守仁追寻的是一种本真和理想的“乐”的境界。作为生命自然状态下所表现出的“乐”,它和本体、功夫的境界是一致的。可以在不真境界中展开“乐”这个“心之本体”。王守仁的“乐”境界既包含了感性的物理情感,同时也包含了在音乐艺术上所表现出的理性的圣人境界。(二)乐致中和在“乐本于心”的乐论总纲下,王守仁继承了儒家“乐出中和”的传统审美标准,并明确提出“乐以中和为本”这一音乐审美理想。其《传习录》云:孔子云:“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

6、如乐何?”制礼乐必具甲和之德,声为律而身为度者,然后可以语此。若夫器数之末,乐工之事,祝史之守。(《传习录》卷二)曰:“洪要求元声不可得,恐欲古乐亦难复。”先生曰:“你说元声在何处求?”……元声只在你心上求。”日:“心如何求?”先生日:“古人为治先养得人心平和,然后作乐。比如在此歌诗,你的心气平和,听者自然悦‘泽兴起,只此便是元声之始。《书》云‘诗言志’,志便是乐的本;‘歌永百’,歌便是作乐的本;‘声依水,律和声’,律只要和声,和声便是制律的本。何尝求于外?”日:“古人制侯气法,是意何取?”先生日:“古人具中和之体以作乐,我的中和原与天地之气相应,侯天地之气,协凤凰

7、之音,不过去验我的气果和否。此是成律已后事,非必待此已成律也。”(《传习录》卷三)历朝历代的制律在律管的量度上存在着不同,使得每个时期的音律的标准音“元声”也不尽相同,再加上天气因素对律管的影响,致使乐师难以把握音准,使得古人发出“元声何处求”的无奈感慨。对此,王守仁所提出的相当具有玄学意味的“元声只在心上求”的学说。单从音律校准的方面而言,他的学说有些“流于空寂”,由于乐是心之本体,“心和则乐和”,可以看出他的本意则是强调主体音乐体验的心上功夫。也就是说即便作为音准的“元声”易受到天气因素的干扰,也因为“先养得人心平和”,而在音律校准前由于“元声”早已在心中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