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王守仁的德育思想

略论王守仁的德育思想

ID:23079825

大小:10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4

略论王守仁的德育思想_第1页
略论王守仁的德育思想_第2页
略论王守仁的德育思想_第3页
略论王守仁的德育思想_第4页
略论王守仁的德育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略论王守仁的德育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略论王守仁的德育思想  摘要:我国明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王守仁建立了其心学思想体系,其心学影响下的德育思想丰富而又独具特色。本文从王守仁“心即理”的道德本原论、“知行合一”的德育过程论和“致良知”的德育方法论述了其德育思想。  关键词: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075-02  王守仁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构筑了更系统、更彻底和更富有理论色彩的心学思想体系,其心学成为当时一种革新程朱理学的划时代思潮。

2、王守仁在其理论和实践中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他认为“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是。”其丰富又独具特色的心学基础上的德育思想在今天仍能给我们诸多启示。  一、“心即理”的道德本原论  在道德本原论上,宋明理学均将儒家伦理规范视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理”,程朱一派将伦理道德推崇为外在超越、客观制约的“天理”,而王守仁则将伦理道德归结为内在心灵、主观精神的呈现,这就形成了心学派与理学派不同的道德本原论。  所谓“理”,就是指由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纲常伦理等封建道德规范,朱熹把“天理”6本身视为社会道德世界乃至天地自然的本原,而王守仁则只

3、是将“天理”视为代表道德秩序条理的规范,而并非道德的本原,他认为这一本原在“心”。在王守仁看来,“心”并不是生理的血肉之物,而是人的主体意识和主观精神,他提出,“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他认为,“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王守仁提出“心即是理”、“心外无理”,其在道德观上呈现两个鲜明的特点。其一为道德主体化,所谓“道德主体化”就是不将道德视为一种外在权威的强制、神秘意志的命令、客观世界的法则,而是将其归结为主体的人内在心理的欲求、自由意志的选择、主观精神的扩

4、充。他将道德规范主体化,使之与主体精神的“心”融为一体,将天理与人的主体道德精神统一了起来。其二,王守仁的主张有道德主体的本体化特点。王守仁认为“吾心”就是天地万物的终极存在,即作为道德主体的“心”不仅仅是吾身、天地万物的主宰,而且是道德世界、天地万物的本体存在。王守仁倡导的“心即是理”、“心外无理”,就是为了强调“心”是道德本体,以从人的心中寻求道德世界的本原。同时,这也是为了确立“心”是宇宙本体,将“心”规定为天地万物的本原。他说:“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如上所述,王守仁“心即是理”的观点,充分高扬了人

5、心的主体性地位,同时确立了人心的本体性存在。这样就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方面,突出了道德主体性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能动作用与崇高地位,另一方面,实现了在道德主体的内在本心中寻求道德本原的目的。  二、“知行合一”的德育过程论  “知行合一”说作为王守仁的“立言宗旨”6,在其学说中占有显著的地位。他的“知行合一”说就是为了纠正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作两件”的弊端,尤其是程朱学派的“知先行后论”,从而肯定知、行是一个不能割裂的同一过程,以使人们能在道德行为中克服那“不善的念”。王守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其“知行合一”的学说

6、。首先,从“知”与“行”的本来意义上看。王守仁认为,知与行是不能割裂和分离的。任何“知”都是包括“行”在内的,如果有人将其割裂、分离开来的话,那是因为他“被私意隔断”,并且不能理解知行的本来含义。如果有人自称已知而又不能行的话,王守仁认为其“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为了说明知行的本义是相互不分的,王守仁提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其次,从“知”与“行”作为一个动态的完整过程来看。王守仁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始知之成。”王守仁认为,无论是从生活实践的行为过程来看,还是从道德教育的实

7、践过程来看,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都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知”是“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行”亦是“知”的实践及完成,“知”与“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第三,从“知”与“行”的“合一并进”来看。王守仁对朱熹“知先行后”的知行观进行了继承和改造,他以“知行并进”来证明“知行合一”、“知行本不可离”。在他看来,由于“知”与“行”在本质上是“不可离”、“合一”的,故而获得“知行并进之功”是理所当然的,“知”与“行”是一个相互促进的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功夫,知的拓展,也就是行的深入。王守仁从以上三个方面论述了其倡导的“知行合一”

8、理论,从而证明道德教育过程,完全是一个“知”与“行”不可分离、完整统一的过程。王守仁“知行合一”6的德育过程论,是对我国古代德育思想发展的一大贡献,在中国德育思想史上意义深远。  三、“致良知”的德育方法  王守仁的“致良知”是其“心即理”、“知行合一”的概括和发展,他非常重视“致良知”的德育方法,他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