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jtaoxia 关于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思考

njtaoxia 关于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思考

ID:37652166

大小:23.34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27

上传者:U-4691
njtaoxia  关于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思考_第1页
njtaoxia  关于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思考_第2页
njtaoxia  关于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思考_第3页
njtaoxia  关于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思考_第4页
njtaoxia  关于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njtaoxia 关于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njtaoxia关于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思考--------------------------------------------------------------------------------关于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思考作者:njtaoxia——从信贷配给视角的分析【摘要】:信贷配给是信息不对称的金融市场上的一种长期均衡现象,在存在信贷配给的信贷市场上,市场的有效需求是难以得到完全满足的。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正在迅速发展,但从消费信贷发展现状分析,我国的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着信贷配给现象,并阻碍了消费信贷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信贷配给理论基础出发,通过对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环境以及商业银行经营特点进行分析,指出社会信用缺失导致的信息不对称是商业银行实施信贷配给的重要根源,消费信贷市场不健全以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不足导致的金融风险是促使商业银行实施信贷配给的重要原因,而商业化经营取向则是商业银行实施信贷配给的理性选择。据此,提出了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善消费信贷市场环境、促进商业银行管理与创新、加快利率市场化推进、大力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等对策和建议,通过建立和完善信号传递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以及其他相关制度安排,控制和缓解消费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而改善信贷配给现象,促使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进一步发展。【关键词】: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信贷配给、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正文】:消费信贷是商业银行以消费者个人为对象发放的用以购买特定商品、并以未来收入做担保的贷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信用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消费贷款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升级,拉动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存在着信贷配给现象,阻碍了消费信贷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正确认识并解决信贷配给对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产生的影响,值得引起我们重视。一、信贷配给对我国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影响完全竞争的市场是以供求双方具有完全信息为假设条件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信息是稀缺、有成本的,供求双方的信息通常具有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经济学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劳夫(GeorgeAkerlof)、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Spence)、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因为对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而荣获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他们完成的信息不对称及相关理论构成了当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按照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中,交易的一方比 另一方缺乏信息,进而影响其做出正确决策,导致交易效率降低的现象。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交易事前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交易事后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道德风险。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提出的信贷配给(CreditRationing)理论创造性地分析了信贷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指出银行降低坏帐损失的最优策略是对贷款进行配给而不是提高贷款利率。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的定义是,当存在下述情况下,信贷配给就存在,“(1)在一些看起来差不多的贷款申请人中,有人申请到了贷款,而有的没有,尽管遭到拒绝的申请人愿意出更高的利率;(2)存在着可以确认的经济人群体,在既定的贷款供给量下,无论什么样的利率水平都无法得到贷款,尽管在更多的贷款供给量下,他们可以得到”。从信贷配给的定义不难看出,在存在信贷配给的信贷市场上,市场的有效需求是难以得到完全满足的。我国的消费信贷业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一直较为缓慢。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形势逐步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意识不断增强,尤其是自199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指导意见》,允许所有中资商业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并要求其加大消费信贷投入、逐步扩大消费信贷服务领域、开发新的消费信贷品种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正式步入快速增长时期。据统计,截止2006年12月末,我国消费信贷余额已由1997年末的172亿元增加至24047.7亿元,增长了约138倍。虽然消费贷款绝对数有了很大的增长,但从消费信贷的增长速度、规模占比、地区分布、资金投向等方面分析,我国的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着信贷配给现象,并阻碍了消费信贷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消费信贷增速放缓且规模占比较小从消费信贷发展速度来看,资料显示,2000年至2006年,我国消费信贷的年均增长率为33.4%,但增长率呈逐年走低趋势:2000年消费信贷增长率达205.3%,而2006年这一增长率仅为9.9%。从规模占比来看,截止2006年12月末,消费信贷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虽然从1997年末的不足0.23%上升到10.09%,但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30-40%甚至高到60%(花旗银行)的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二)消费信贷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从消费信贷地区分布来看,资料显示,截止2006年12月末,消费信贷前六名的省市分别为广东、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山东,其消费信贷余额为15052.5亿元,占全国比重高达62.6%,而西部十二省(区)市的消费信贷余额总和为3329.6亿元,仅占全国的13.8%。不难看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消费信贷规模越大,而占全国人口近60%的广大农村地区,消费信贷发展却极为缓慢,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三)消费信贷资金向少数业务品种集中从消费信贷资金分布来看,资料显示,截止2006年12月末,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余额达19857亿元,占全部消费信贷余额的82.6%;助学贷款余额181.35亿元,占比0.8%;汽车消费贷款余额达1009亿元,占比4.2%;此外,耐用消费品贷款、信用卡消费等其他消费信贷余额约为2999亿元,占比12.4%。显而易见,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大量集中于房地产市场,无疑将加剧房地产行业风险以及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而耐用消费品贷款、 助学贷款等其他消费贷款业务品种发展却较为缓慢,使得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结构极不合理。(四)居民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需求未能真正得到满足按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一国消费结构开始升级。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2006年我国人均GDP已近2000美元,国内居民的财富积累已超过了消费升级的临界点,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正面临着极大的需求和市场。但近年来,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并没有呈现高速增长,甚至出现了增速趋缓的现象,而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却普遍存在着流动性过剩的现象(自2006年7月至2007年4月间,中央银行连续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利率,以缓解流动性过剩造成的影响)。商业银行在消费信贷市场上表现出一定的“惜贷”、“慎贷”、“嫌贫爱富”等现象,使得信贷配给现象更为突出。正是由于商业银行存在着信贷配给现象,一些城乡居民无法从正规金融获得贷款,为了满足自身融资需求,转而投向民间借贷,从而导致了民间借贷、非正规金融盛行——在消费信贷严重不足的农村地区显得尤为突出:何广文(1999)的调查发现,农户贷款中来自民间借贷的比重高于75%;温铁军(1999)对中、东、西部15个省份的调查发现,民间借贷的发生率高达95%;IFAD(2001)的研究报告也指出,中国农民的信贷需求主要依赖于非正规金融,其从非正规金融渠道贷款的规模大约相当于来自正规金融机构的四倍。由此可见,当前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的信贷配给,抑制了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影响了资金市场的配置效率,加剧了信贷市场的分割,加大了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阻碍了消费信贷的进一步发展,制约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二、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存在信贷配给的主要原因(一)社会信用缺失导致的信息不对称是商业银行实施信贷配给的根源尽管近年来我国消费信贷业务快速发展,但由于我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信用还未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在经济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社会信用观念比较淡薄,社会失信导致消费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一般而言,借款人在向银行申请借款时,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偿还能力,但为了获取贷款,借款人往往更多地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则尽量少提或不提。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居民个人普遍缺乏信用记录,银行往往无法准确获得借款人的收入水平、财产状况、负债能力、信用状况等重要信息,或者银行为获取这些信息所付出的成本较高,因此,银行通常采取提高贷款利率或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担保等手段以防范风险,从而加大了消费贷款的交易成本。而交易费用的提高往往使得低风险借款人退出信贷市场,并诱使借款人从事高风险投资项目,从而形成“逆向选择”。正是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缺失,借款人失信成本极低,借款人在获得贷款后更有可能任意挥霍或不归还贷款,极易诱发“道德风险”,将进一步加剧银行的风险。再加之我国的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上,银行还无法准确衡量贷款的风险程度,因而也无法确定最优的贷款利率水平来弥补市场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而在信息不对称市场,贷款风险不能独立于利率水平,利率的提高可能降低而不是增加银行的预期收益,因此,在当前我国消费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商业银行通过信贷配给,在一般的利率水平拒绝一部分的贷款需求,通过牺牲部分市场效率,以降低金融风险,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 (二)消费信贷市场不健全以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不足导致的金融风险是促使商业银行实施信贷配给的重要客观原因从信贷配给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信贷配给其实质是商业银行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一种风险管理策略,其目的是限制高风险的资金需求,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消费信贷市场面临的风险越大,银行就越需要配给制度。由于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阶段,经济运行机制仍存在许多扭曲和不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社会信用意识比较薄弱,个人真实信用状况难以评价,个人信用担保机制还不完善,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消费信贷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城乡居民的收入总水平不高,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等因素都加剧了消费信贷的风险。与此同时,由于受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创新能力以及人才等客观因素影响,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的内在动力不够,提供的消费信贷品种较少,消费信贷制度尚不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健全,银行对信息的甄别处理水平较低,风险防范及处置能力不强,也使得消费信贷风险加大。因此,当前我国消费信贷市场不健全以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不足这一客观事实,也是促使商业银行为降低金融风险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对消费信贷市场实施信贷配给的重要客观原因。(三)商业化经营取向是商业银行实施信贷配给的理性选择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已开始逐步向商业化经营转变。而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经营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基本原则,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自身效益最大化是其商业化经营的必然取向。从成本与效益的角度考虑,对当前大多数商业银行而言,个人消费贷款、对公贷款都必须经历相同的审批和管理程序,单笔贷款的审批、监管成本以及单位交易费用没有太大差异,但其产生的效益却有较大区别,因此部分商业银行更热衷于发放对公贷款,对个人消费贷款发展缺乏动力,成本与效益的选择促使商业银行进行信贷配给。从风险与收益的角度考虑,在理性的前提下,如果贷款收益既定,银行信贷资金将向风险低的地区和客户集中。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远低于城镇居民,且收入差距逐步加大,再加上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于城镇,相对而言,农村地区消费信贷风险要高于城镇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消费信贷风险要高于经济发达地区,收入水平低的借款者风险要高于收入水平高的借款者,无抵押担保的消费信贷风险要高于有房产作抵押的住房消费贷款风险,风险和收益的选择也促使商业银行进行信贷配给。因此,在当前消费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商业银行实施信贷配给是符合其经营原则的理性行为,也是其进行风险——效益博弈的最佳选择。三、改善信贷配给促进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通过对我国消费信贷市场信贷配给的现状以及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当前主要应从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消费信贷金融风险以及加强政策扶持引导等方面着手,通过建立和完善信号传递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以及其他相关制度安排,改善信贷配给现象,从而促进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进一步发展。(一)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善消费信贷环境,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 1.完善社会信用约束体系。首先,强化社会信用的非正式约束。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社会增强信用观念和道德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信用环境。其次,建立社会信用正式约束机制。加快制定消费信贷法、个人信用制度法、个人破产法等相关配套法律,使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有法可依。通过立法明确消费信贷借贷双方的法律义务、责任和权利,在依法加大对个人隐私保护同时,以强制性法律法规来指导个人的信用活动,规范当事人的信用行为,促使借贷双方提供真实信息,增加信息透明度,减少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此外,加大执法力度,对恶意提供虚假信息、骗取银行信贷资金、逃废银行债务等不法行为,要依法予以惩治,加大失信违约成本,建立对违约行为的约束和制裁机制,强化社会信用意识。2.完善个人征信体系。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开发建设的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于2006年1月正式运行,这一数据库目前已收录的自然人数已超过5.33亿人,其中有信贷记录的人数超过6400万人,几乎已经覆盖了全部个人消费贷款,并已经开始为商业银行评价个人信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个人信用数据收集才刚刚起步,个人征信体系仍需进一步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完善。首先,应扩大个人信息的采集范围,从金融、司法、税务、工商、保险等部门全方位获取个人资信及信用状况的真实信息,增强个人信用信息的完整性。其次,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资信企业公平竞争与发展,逐步形成全国性、行业性、区域性、地方性多层次的征信体系,并努力实现信息联网和信息共享。第三,加强征信监管,对个人征信立法,对个人征信数据的采集、评估、披露和使用作出明确规定,规范征信行为,提高信息质量,确保个人信用信息真实、准确、有效。第四,加强信息沟通,消除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封闭和客户分割现象,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真正实现客户信息共享。第五,加强对个人信用信息的整理、分析、研究和评价,分析市场风险分布特征及规律,为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3.建立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在逐步完善个人征信系统的基础上,加大对个人信用评级中介机构的培育和扶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逐步建立起符合国情、科学合理个人信用评级标准和评估模型,利用中介机构的专业化评级优势,提高个人信用评价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律约束和行为规范,引导中介机构公平开展市场竞争,确保中介机构为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决策提供客观、公正、独立、规范、权威的信息参考。此外,中介机构通过提供专业化的评级服务,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专业优势,不断扩大评级范围和领域,形成规模效应,在降低个人信用评价成本同时,也可以降低商业银行获取个人信息的成本,从而提高商业银行消费贷款的收益。4.完善个人信用担保体系。首先,尽快修订完善担保法,尤其是增加有关消费信贷担保的详细条款,切实解决当前消费信贷担保无法可依的局面。其次,培育并完善消费品二级市场,使消费贷款抵押品能够迅速变现,将抵押担保的风险防范功能落到实处。第三,建立消费信贷担保公司,为居民消费贷款提供专业化的信用担保,丰富消费信贷担保模式。第四,建立信用保险制度,为消费信贷业务提供保险。通过完善个人信用担保体系,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消除消费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减少银行的贷款风险和损失,将有利于银行增加对消费信贷市场的信贷投入。(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防范金融风险,促进消费信贷稳健快速发展1.提升经营理念,增强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动力。商业银行应提升经营理念, 充分认识到消费信贷对调整信贷结构,优化资产质量,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作用,增强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的积极性,并将消费信贷业务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来推广实施。中央银行也可以通过道义劝说和窗口指导,鼓励和促进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加大对受信贷配给不利影响消费信贷领域的信贷投放。2.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防范道德风险。商业银行应结合消费信贷特点,在充分掌握客户信用信息的基础上,对客户实施激励约束,以防范道德风险。一是对借款人实行动态差别授信。在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估的基础上,确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借款人在归还贷款后可以循环使用,同时,根据借款人归还贷款情况逐步调整其授信额度或授信期限,对按期归还贷款的借款人,逐步扩大其授信额度或延长授信期限,反之则减少或取消其授信,以此来鼓励借款人按期归还贷款。二是实施差别贷款利率。对不同信用状况的客户,提供不同的贷款利率,将资金价格与客户信用状况直接关联,以经济利益引导客户的市场行为。三是对客户提供差别化信贷合约。为客户提供一组有不同利率和担保要求的信贷合约:或利率较高,但担保要求较少;或利率较低,但担保要求较严,通过客户选择合约的行为,对客户风险状况进行甄别,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四是推行团体小额信贷模式的消费贷款。将若干借款人形成一个团体小组,对团体小组的成员发放一定的贷款,同时要求团体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担保,若发生违约行为,银行将不再对该团体小组成员发放贷款。通过团体贷款模式,充分发挥团体成员之间的横向监督,减少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时通过可循环使用贷款这一激励机制,促使借款人按期归还贷款,从而减少道德风险。孟加拉国的穆罕默德•尤努斯及其创建的孟加拉乡村银行推行的这一小额信贷模式在孟加拉国取得了极大成功,并因此而获得了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这一贷款模式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业务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3.完善消费信贷制度建设,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促进消费信贷业务发展。首先,改造组织构架和业务流程。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消费信贷机构,并配备专业的营销人员和管理人员,同时,在风险防范的前提下,简化消费信贷业务办理流程,提高操作效率。其次,改善商业银行信息识别技术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化技术对市场信息进行监控、收集、整理和分析,在降低信息甄别成本同时,实现对市场风险的有效识别。再次,加快金融产品创新。资料显示,当前基本生活消费在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恩格尔系数由1995年的50.1%下降到2006年的35.8%,医疗保健、教育娱乐、交通通讯等发展迅速,享受型消费比重逐渐上升,居民的消费结构开始由生活消费型向资产积累型、投资增值型消费转化。因此,商业银行应树立创新意识,适应当前消费结构升级需要,积极进行金融工具、金融产品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消费信贷业务品种,努力形成自己的消费信贷业务品牌。监管部门要从市场准入着手,更新监管观念,改进监管方式,为金融产品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积极探索和推动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将期限较长的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以及其他消费贷款进行证券化,及时回笼资金,以降低中长期贷款比重,增强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降低消费信贷风险。(三)加快利率市场化建设加快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建设,最终使商业银行能自行根据市场资金供求、风险、收益等因素合理调整和确定利率,使利率真正成为市场资金供求的价格信号,并能准确反映贷款项目的风险程度,使贷款风险能得以量化。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可以对风险度较高、资信度较低的客户,收取高贷款利率,以补偿高风险带来的损失;对风险较低、资信 较高的客户,执行优惠贷款利率,以吸引优质客户群体。通过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可以实行区别价格对待不同品质和风险的客户,既不会因利率水平过高而将优质客户挤出信贷市场,又可以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对客户进行融资并使商业银行获得较好的收益补偿。所以,加快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也能有效缓解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的信贷配给现象。(四)大力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在逐步提高,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巨大需求也在逐步显现。因此,商业银行应将农村消费信贷市场作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重点予以大力拓展。首先,应加强消费信贷的宣传与引导,增强农村居民的金融意识和信用观念,逐步转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同时,切实采取措施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加快农村地区的征信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商业银行应从促进消费信贷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大力发展大额耐用消费品信贷等直接推动农村消费升级的信贷品种,同时也要探索开发其他适合农村居民消费习惯的信贷新品种。此外,对在农村地区发放消费贷款的商业银行,国家应在财政贴息、税收减免、坏帐核销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人民银行也可以考虑通过优惠的再贷款政策予以支持,以此促进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综上所述,信息不对称、金融风险以及商业银行商业化经营取向是促使我国消费信贷市场产生信贷配给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发展消费信贷业务,一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和消费信贷环境建设,以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二要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以降低金融风险;三要推进利率市场化并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以激发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的内在动力,从而更好地促进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当然,发展消费信贷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扩大消费,因此,还需要政府部门从产业政策、就业政策、收入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一些列宏观经济政策着手,提高消费能力,创造消费条件,增强消费信心,扩大消费意愿,在为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创造条件同时,推动消费快速增长,促进消费升级,从而使消费能够真正发挥经济增长引擎的重要作用。参考文献:1.乌家培等:《信息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2版。2.卡尔•E•瓦什:《货币理论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3.罗延枫:《推动消费信贷发展的政策建议》,《中国金融(半月刊)》,2006年第17期,第11、12页。4.吴晶妹:《浅谈金融创新中的信用问题》,http://www.shxsj.com/UploadFile/2006922161349678.pdf。5.姜琳:《美国个人信用评分系统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国金融(半月刊)》,2006年第7期,第67页。6.吴盼文等:《从消费结构升级看拓展金融媒介的宽度及路径选择》,《中国金融(半月 刊)》,2006年第17期,第13页。7.章元:《非对称信息下的团体贷款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8.何广文等:《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