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程的反思

关于新课程的反思

ID:37509692

大小:1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4

关于新课程的反思_第1页
关于新课程的反思_第2页
关于新课程的反思_第3页
关于新课程的反思_第4页
资源描述:

《关于新课程的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关于新课程的反思沅陵县蚕忙九校李宏俊当前,教学改革风生水起,老师忙,学生忙,教室里非常热闹。但由于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不到位,,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貌似改革,却偏离课程改革的宗旨和轨道。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反思:一,课堂里光有热闹的活动行吗?当前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一片“热闹繁荣”的景象:学生忙于活动材料的搜集、整理,小组忙于热热闹闹、旁若无人地讨论,教师忙于一个一个活动的组织、展开,忙于在各小组间转悠。确实,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针对以往教学中忽视学生实践的、感性操作的活动的状况,新课程提出要赋

2、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而现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外显活动,这是合理的、正常的。但当前的活动中有相当部分是散漫的、随意的、肤浅的、局限于表层的活动,活动缺乏明确的目的,“为活动而活动”,出现了活动的形式化、绝对化倾向值得我们深思,如何更好地优化学生的主体活动?我认为首先要以“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使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其次,在活动的设计上,不应该只是注意外在表现方式,更多的应是注重内在品质,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具挑战性、激励性的活动。第

3、三,提高活动的内向化水平。即应使外部实践活动经过不断的概括化、言语化、简缩化而逐步向思维的抽象化转化,以达成学生认识和思维水平的深化,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否则,只是追求活动表面的热闹和形式,而忽视对活动内在过程的有效转化和品质的提升,将使活动流于形式,不能使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二,一切知识都需要学生探究得出吗?我们在课堂中看到,不问教育对象、知识内容,盲目探究,过度探究,重探究的形式却无视探究的成效……其实,就知识的分类来看,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种。陈述性知识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如事物的名称、概念、事实等

4、。这类知识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掌握和记忆;程序性知识是有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这类知识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个体性和活动性,不能单靠讲授、告诉的方式为学生掌握,而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究、体验等具体活动才能自主内化和占有,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由此可见,接受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各有其适用的知识类型,各有其存在的必要。本次课程改革,尽管凸显了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视,提倡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未否定接受学习的价值和意义。那种片面推崇自主探究学习,视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习的最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径,从而

5、将探究学习与讲授式学习绝对地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实际上,各种学习方法各有千秋,探究性学习有利于获得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探索和占有镌刻于知识中的人类智慧,但生动的、富有启发的讲授在某些知识类型的教学中仍然是十分有效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的高效,无论在现在和将来都有存在的价值。因此,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并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教学内容,在尊重学生、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各得其所、各显其能。三,课堂中仅有学生的声音行吗?在语文课上,对文本有十几种理解。有的方法巧妙,

6、有的较为繁琐;有的切中主旨、视角独特,而有的却是牵强附会、浅尝辄止,真可谓众说纷纭,而教师在此是“听其不语”,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或是各执一词,不及其余,或是莫衷一是,无所适从。本次新课程将实现学生充分的、有个性化的发展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强调注重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以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决问题和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个人理

7、解。而另一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个性化地理解文本之后,并不意味着他的解决策略是最佳的、他的个人理解就一定是正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应通过对话、提问、比照、合作反馈等环节来促进对于知识的深层理解,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聚合到主题含义和最优的解决策略上来。教师应让每一个学生发出个人的声音,但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思维方法的必要优化相结合。这才是新课程理念的宗旨。总之,新课程改革的过程是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任何的改革都

8、不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扬弃是我们应永远坚守的法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