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程实验的若干反思.doc

关于新课程实验的若干反思.doc

ID:53798174

大小:70.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04-07

关于新课程实验的若干反思.doc_第1页
关于新课程实验的若干反思.doc_第2页
关于新课程实验的若干反思.doc_第3页
关于新课程实验的若干反思.doc_第4页
关于新课程实验的若干反思.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新课程实验的若干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新课程实验的若干反思黄宪自东山区作为省级实验区于2002年秋季率先开展新课程实验,我市其他各区从2003年秋季也全部进入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随着2004年秋季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成为高中新课程国家级实验区,我市已全面进入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回顾两年多来的实验过程,我市基础教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例如:新课程理念和目标得到体现;新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得到验证;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课程资源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开发;新的学校文化开始形成……然而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我们又发现存在某些不如意的

2、方面,甚至某些我们认为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表现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少。为此,在对新课程实验成功经验进行阶段性总结的同时,有必要对新课程实验中碰到的某些问题进行冷静的思考。教育反思,是近年来极为流行的新名词,诸如“课堂教学反思”、“反思型教师”等等。但是我们看到的教育或教学反思往往只表达为对教育或教学行为的反思,例如教学后记,把教师本人的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设计进行比较,描述一番达成目标的状况以及尚需改善的地方,其实,这仅仅是教育或教学反思的一个方面。有学者认为,“所谓反思,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对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的主

3、体认识的再认识”。由此推断,教育反思,是教育工作者对本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也就是说,当我们进行教育或教学反思的时候,不仅要对我们采取了哪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教育或教学行为的潜在的教育观念进行重新认识,即思考一下我们原来的观念正确吗?全面吗?可行吗?我们对新课程实验进行反思,必须回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规定的课程改革“六个改变”的具体目标,即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

4、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可见,新一轮课程改革并不是对现行课程与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对传统教育某些不足之处进行改革,改革不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应该成为我们对新课程实验进行反思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新课程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目标。如果追溯一下近十多年来的课程大纲,虽然只是用教学目的来概

5、括,但也包含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等方面要求,不过不如新课程标准那么明确表达为三个方面。问题是在新课程实验中,课程目标的三个组成部分演化成了三维目标,似乎每一维目标都可以与其他维目标分解出来独立存在,甚至有人提出新课程就是“淡化双基”的口号,某些新课程实验课例把教学过程割裂为分别实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若干个阶段。令不少教师在新课程面前产生了困惑:知识与技能到底应掌握到什么程度?这方面多了会不会违背新课程理念?教学中应该如何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这方面少了会不会

6、穿新鞋走老路?笔者不赞成三维目标的提法,新课程目标是三个方面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统一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同时实现,而不应把它们割裂开来。其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关注过程与方法是对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更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当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应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正如《纲要》指出:“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我们必须走出“淡化双基”以及离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空谈过程与方法或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误区。新课程在课程内容改革方面突出面向学生

7、、面向生活与社会的原则,无疑这是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理论脱离实际的重要举措。然而如何把握两个“面向”的度,成为新课程实施操作中的一个难题。首先,课程面向学生,既要让学生喜欢,又不等于迁就学生,既要注意学生的即时兴趣,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长期的学习兴趣与志趣。学生学习要接受的是几千年文明成果的结晶,因此学习的知识内容包括了直接有用和间接有用两种,我们决不应以课程内容是否对学生直接有用的知识来判断课程是否面向学生,而应当看这些内容对形成学生素质过程中的作用。举例来说,某些数学的公式可能学生一辈子都不需要应

8、用,但数学学习对学生思维培养却是不可缺少的。其次,课程面向生活与社会,既要吸收世俗文化生活中合理的成份,但又不能够简单地“克隆”生活和社会现实,应该在秉承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利于引导人们生活方式进步的原则下有所筛选,使课程发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格调、质量和水平的功效。换言之,我们在继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同时要善于吸纳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但当我们在把当今世界流行通俗的东西介绍给学生的同时,又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