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460479
大小:62.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20
《关于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反思摘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审视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有8个问题值得关注,即在新课程师资培训中,要指导学员切实领会《纲要》和《课标》精神;引导学员转变教育观念;培训方式多样化;培训内容要突出“新”“精”“用”;充分发挥新课程实验区的示范作用;充分开发、利用学员自身的培训资源;坚持培训、教研相结合,学习、研究相结合;坚持跟踪指导,长期服务,全过程培训。关键词:新课程;师资培训实施新课程,首先需要培训师资。至2003年秋,全国已有130余万中小学教师接受培训,走进新课程。据第一批国家课改实验区抽样调
2、查显示,经过培训,进入新课程的教师,80.4%能“胜任”或“基本胜任”新课程教学,[1]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家长、社会的认同。但教师的个体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观念更新没到位。传统观念和做法的惯性使部分教师不能自觉坚持按照新课程要求进行教学,加之升学指挥棒的压力,“穿新鞋走老路”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由于条件限制,教改“雷声大,雨点小”;2.对《纲要》《课标》认识肤浅,对新教材把握不准,许多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与新《课标》目标存在较大差距;3.新课程引领落后,转化率不高。农村
3、学校普遍感到“明白人”太少,许多教师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枝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上;[2]4.教师知识更新滞后、结构欠优;5.新课程师资培训形式比较单一,高水平的培训者队伍薄弱,针对性强的培训资料,特别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鲜活资料缺乏,跟踪指导、校本培训欠缺。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新课程师资培训的视角去检查、去反思,无疑是十分必要的。新课程师资培训刚刚起步,为了确保这项工作健康持续发展,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和调研,拟就目前新课程师资培训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看法,供培
4、训部门和培训者参考。一、在新课程师资培训中,要指导学员切实领会《纲要》和《课标》的精神我们在新课程实验区了解到不少教师对《纲要》《课标》理解不深。随堂听课发现,许多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与《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存在较大差距,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基本上被忽略;教学方式依旧;等等。我们认为,在新课程师资培训中必须指导学员做到以下几个方面。●认真研读《纲要》《课标》,切实领会其精神,达到对新课程的认同。●了解我国课程改革的背景、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的动态和趋势。●理解和掌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新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功能,教学方
5、式与学习方式,课程评价与管理,课程资源开发。●了解制订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基本原则、基本框架和特点,并与现行教学大纲进行比较,了解新课程新在何处。●研究按照新课标编写并经国家认可的几种版本的新教材在编写思路、内容、结构、要求等方面的特点、优势,以及新旧教材的区别。二、在新课程师资培训中,要把引导学员转变教育观念放在首位“新课程的挑战”首先是指其蕴含的新思想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为新旧观念的斗争。新课程实验区一位中学教师深有体会地说:“‘走进新课程’首先是思想观念走进。有了新观念才能接受新事物。如果观念没
6、转变,新课程、新教材都只能是空谈,一旦遇到困难便会回到老路上去”。不少中小学教师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的教育思想、观念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在新课程师资培训中,必须首先抓好学员教育观念的转变。●由过去的知识第一位、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新课程确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由过去的学生接受学习、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转向新课程确立的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制。●由过去的基于精
7、英教育和升学取向的课程定位,转向新课程确立的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终身学习意识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及其实施,决不能简单地视为换一个大纲、换一套教材、调整一些课程内容。它是一场教育观念的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3]必须从哲学的高度重新认识教育、认识教师,重新认识教与学,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转变培训观念。由过去的专家讲、学员记(笔记)的被动性、依赖性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带着问题学习,
8、等等。当然,转变教育观念指的是转变那些陈旧的、过时的观念,而非全部。我国两千多年的教育实践所积累下来的许多符合教育规律的做法和思想观念还应大力继承和发扬,比如,教学相长、因材施教还要大力提倡;“传道、授业、解惑”还应增加新的时代内涵,还可以继续发挥作用;强调能力培养,不能否定知识的重要性;强调学生的主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