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立群”到“立人”教育观说起

从鲁迅“立群”到“立人”教育观说起

ID:37484203

大小:3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4

从鲁迅“立群”到“立人”教育观说起_第1页
从鲁迅“立群”到“立人”教育观说起_第2页
从鲁迅“立群”到“立人”教育观说起_第3页
资源描述:

《从鲁迅“立群”到“立人”教育观说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鲁迅“立群”到“立人”教育观说起浙江省苍南县桥墩高级中学杨继利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立国”与“立民”是中国救亡图存的基调,也是这一时期思想启蒙的主题。当时国中的大部分有识之士认为,只有国家的独立,民族的振兴,才有作为国家民族一分子的个人的解放与发展。立国也好,立民也罢,均着眼于群体的挺立,可称之为“立群”,立群思想强调个人对群体的绝对服从,群体利益高于一切。鲁迅曾是立群主张的热心唱和者,他的《中国地质略论》、《斯巴达之魂》等早期文章均是热情洋溢的爱国主义宣言,表达的是对民族提振和国家兴起的强烈渴盼。真正的思想者,他的思想永远处在批判与行进的途中,最终将

2、起初的同行者抛诸身后。随着对西方现代文明的进一步深入考察,特别是对尼采、叔本华、施蒂纳等西方现代哲学大师的思想进行广泛的批判吸收之后,鲁迅对当时许多人赖以抨击封建专制并一心以之实现立国立民理想的民主科学等近代西方思想文明舶来品,开始投以审慎和疑虑的目光,觉出其中的偏至与伪诈来。“文明无不根旧迹而演来,亦以矫往事而生偏至。”注释:《坟·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0页;当西方哲人对现代新兴文明之通弊给予重炮轰击的时候,中国的崇洋之士却如获至宝似的对其加以大力宣扬。鲁迅以超前的思想眼光审视了国人对西方现代文明的这种生吞活剥式

3、的吸纳,提倡弃枝返本,将“立人”作为首务。“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坟·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鲁迅富有创造性地将立人与立群的关系颠倒过来,他认为立人在先,立群随之。没有个体觉醒和个性解放的国家与民族只是毫无力量的沙聚之邦,要将沙聚之邦转为人国,首要之务就是将邦中之沙塑而为人。立人与立群这两个启蒙命题顺序的颠倒是有深刻意义的,它标志着鲁迅从一个民族本位的启蒙思想者转变为生命本位的启蒙思想者。生命本位的启蒙思想基于对个体生命尊严的深刻体识,是生命

4、意识觉醒的诉求,标志着鲁迅生命教育观的建立。“立人”首在“立心”。立心即重在精神内曜,即个体主观内部精神的扬发。“内部之生活强,则人生之意义亦愈邃,个人尊严之旨趣亦愈明……”《坟·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人心是最容易被外物屏蔽的,当心被屏蔽被异化的时候,人便不能称之为完整意义上的人。人的生命质量取决于人的整体精神格调,鲁迅深谙精神之于肉体的意义,他呼唤着精神界的战士,而自己也以终生奋斗不息的生命姿态践行着一个精神界战士的信仰与使命。鲁迅充分肯定心的作用,却从未否认人的生物性存在的意义。他认为,人的生物性存在是精

5、神赖以存在的物质之基,是整个生命的前提。若片面地强调精神因素而否定肉体,便不是立人思想真实全面的内涵。鲁迅深刻地指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这是对“立人”的进一步具体的阐述。生存与温饱着眼于人的生物性生存,而发展则侧重于人的主观内部精神,立人就是从身体到心灵的全面深度解放。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就连民主与科学的启蒙还未真正展开,鲁迅的以“立人”为中心的生命启蒙观无异于空谷足音,因其高蹈绝俗,注定要面临应者寥寥的孤寂。鲁迅立人思想的提出,在当初遭遇的是无人应和也无人反对的寂寥与冷清,尽管后来鲁迅毕其一生心力来诠释这个思想命题,但真正能理解他的,也还是寥寥无

6、几。在已经基本完成立国立民使命的今天,我们若从教育的层面去考察立人思想,不得不佩服先生的远见卓识。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立人,鲁迅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深入地阐释了这个基本命题了。康德说:“教育就是要均衡地和有目的地发展人的一切能力,从而把全人类引向它的目标。”康德:《康德论教育》,1971年英文版,第11页;转引自单中惠主编《教育小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在康德的论述中,也是把个体的发展放在群体的发展之前,他不说把全人类引向它的目标之后再发展人的一切,此中隐含的逻辑是没有作为个体的人的充分发展,就没有作为群而存在的人类的发展。康德所说的人3的

7、发展是完整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局部的突兀的发展。杜威说:“我们所要求的是使儿童带着整个的身体和整个的心智来到学校,又带着更圆满发展的心智和甚至更健康的身体离开学校。”杜威:《学校与社会》,《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6页;杜威也强调了身与心的发展不可偏废。教育的第一层境是“我在社会中”。这一层境中重在完成受教个体的知识技能,求生本领的训练,旨在培养立足社会安身立命所必需的一些基本素养,比如生活常识、职业技能、交际能力等等,简单地说就是教人怎么活,大部分动物也是得接受怎么生存下去的训练的。教育的第二层境是“社会在我之中

8、”。这一层境侧重受教个体的道德情感教育,用情感与德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