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鲁迅与《语丝》关系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鲁迅与《语丝》关系研究作者:袁慎浩,王吉鹏,YUANShen-hao,WANGJi-peng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刊名: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WENSHANTEACHERSCOLLEGE年,卷(期):2009,22(2)被引用次数:0次参考文献(10条)1.周作人<语丝>发刊辞1924(01)2.三闲集·我和《语丝》的始终20053.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20054.孙玉石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和象征艺术[期刊论文]-鲁迅研究月刊2005(06)5
2、.杜荃(郭沫若)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20056.臧克家鲁迅先生与编辑出版工作19547.吴飞编辑学理论研究20018.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19889.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200510.书信271226·致章廷谦2005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李彦玉.姚玳玫.LIYan-yu.YAODai-mei由《语丝》兴衰看鲁迅与周作人文学思想观的联盟与分裂-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4)语丝派是一个复杂的文人群体组合,以鲁迅与周作人为执牛耳,二人在现代文学中的影响力不言而喻,自然他们的文学思想现对<语丝>的兴衰也发挥着重大影响.两人各代表两
3、种文学思想现,在<语丝>的发展历程中,这两种文学思想现不断地联盟、分裂,在分与合中成就了<语丝>的辉煌,也酿成了<语丝>的衰落.2.学位论文陈怀琦语丝社研究2005本文介绍了语丝社,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社团,从1924年底自1930年初,历时约五年多时间,以《语丝》周刊为依托,围绕着鲁迅和周作人,在“语丝社”的旗号下聚集了一批后来在文学史上留下赫赫名声的作家和学者,其中既有“五四”时期的文坛老将,亦有1920年代中期于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介绍了莽原社、未名社和狂飙社,它们也是在192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文坛上产生过一定影响的文学社团。鲁
4、迅是莽原社和未名社的领袖人物,这两个社团的其余成员均为崇仰鲁迅的思想、文学与人格的青年作家。鲁迅在语丝社之外团结青年作家成立莽原社,是因为他不满语丝社的“疲惫”与“灰色”,有意培养敢于向黑暗社会挑战的生力军;未名社的成立则主要是为了出版翻译著作和介绍外国文学。狂飙社是以高长虹为领袖的青年作家的群集,其成员具有强烈的社团意识,于批判旧思想旧文化方面表现出青年人特有的锐气,在社会上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高长虹也是莽原社的重要成员,他在鲁迅的领导下编辑《莽原》周刊,得到过鲁迅的赞赏和扶持。但鲁迅离开北京南下之后,莽原社内部“狂飙社作家群”与“安徽作家群”之
5、间发生激烈冲突,高长虹迁怒于鲁迅,并公开向鲁迅宣战,导致了现代文学史上一场至今仍聚讼不休的公案。对于高长虹与鲁迅之间的冲突,论文也根据现有的材料力求作出公允的评价。3.期刊论文安文军.ANWen-jun承继、变异和消沉——鲁迅编辑时期《语丝》的考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4)文章通过对相关史料和文本的细致梳理和分析,考察了鲁迅编辑时期的<语丝>对北京时期<语丝>风格和内在精神的承继这一长期被忽略的问题,厘清了在此过程中<语丝>无可奈何的变异和消沉的基本史实,并从时运不济和同人离散等方面分析了其背景和原因.4.学位论文王世炎周
6、作人与《语丝》2004该文从六个方面展开论述.引言:简要介绍《语丝》的文学史价值和意义、周作人对《语丝》的不可低估的作用.一、同人杂志之"志趣之相投":从《语丝》的同人杂志性质入手,确立周作人的核心地位.周作人积极支持创办《语丝》,列名十六撰稿人之首,在事实上成为编辑,热情主动地向志趣相投的朋友邀稿.在周作人的努力下,在《语丝》周围很快以共同的志趣为基础形成一个较为团结的文学团体.二、以"启蒙"推动"文学":从周作人五四时期启蒙主义的平民文学观入手,指出周作人的办刊宗旨是以"启蒙"推动"文学".尽管周作人五四后的文艺主张和思想倾向都有所变化,但他人
7、道主义的启蒙思想、建设新的"国民文学"的热情丝毫没有消减.在周作人的影响下,《语丝》有三个特点:一、强调作家主体自身精神、人格力量的建构;二、重视读者作为启蒙对象在文学传播中的价值和意义;三、思想宽容,内容广泛,丰富性、趣味性、知识性与思想性并重.三、自己的园地:《语丝》成为作家们创作的"自己的园地",它的主要文学创作形式是散文.杂感和美文是《语丝》散文的两种基本形态,鲁迅和周作人分别代表了它们的最高成就.该文认为周作人对杂感栏目的设置、他的散文理论与创作有力的推动了现代散文的发展.四、"普通与真挚"的"语丝文体":在周作人等《语丝》作家的共同努力
8、下,《语丝》散文生成"语丝文体",它使现代散文达到当时最高的艺术价值,标志着"五四"以来散文创作的艺术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