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三人谈

文本解读三人谈

ID:37439006

大小:48.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5-23

文本解读三人谈_第1页
文本解读三人谈_第2页
文本解读三人谈_第3页
文本解读三人谈_第4页
文本解读三人谈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本解读三人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本解读三人谈沈大安滕春友王崧舟沈:语文课改正在向纵深发展,提高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日益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我觉得我们老师要上好一节阅读课,有三个关键:一是对文本要有正确深入的解读,二是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课堂实施。其中文本解读是基础。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文本解读这个话题。王:前段时间河北有位老师跟我联系,他要教《二泉映月》,设计了一个教案给我看。看了以后,我觉得不是很理想,提了一点修改意见。但是他不认同我的这个意见,觉得自己这个设计汲取了几位特级教师之长,是很不错的。我问他,《二泉映月》这个文本你有没有好好地读过?他说什么叫“好好地读”?我就发了我的两个

2、文本细读的笔记给他,一个是《小珊迪》,一个是《鱼游到了纸上》。邮件发出后,过了一个多星期,他才回信,用上了“震撼”这个字眼。他说没想到课文要这样读,这样一读才发现以前的很多设计都是非常肤浅的。他还得出一个结论:人家的教案再好,也不如自己的好。为什么呢?因为自己的教案是建立在自己对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的。这样看来,文本解读确实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滕:我觉得语文学科和理科不同。理科老师所教的知识,可以说是客观存在的,大家公认的。可是语文的阅读就不同了,文本解读往往没有客观的、公认的答案。语文老师需要用自己对生命的理解、用个案的方式去解读每一个文本,而且答案不是唯一的。就这

3、一点来说,我想无论是作为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也好,作为教师职业生命的体现也好,文本解读的意义都是很大的。沈:听课中发现有些地方不太满意,如果找找原因,绝大部分可以归结到教师对文本把握得不够准确。《检阅》里有两个句子,一个是“这个小伙子真棒”,一个是“这些小伙子真棒”。不少老师主要围绕“这个小伙子真棒”来展开,让孩子想象博莱克是怎么苦练步伐的,还引用了海伦·凯勒的事迹。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究竟该怎样把握?仔细读文本就会发现,文章侧重写的是“这些小伙子真棒”。写残疾人自强自立的课文不少,而在尊重和关心残疾人这一点上,这篇课文有它独特的价值。文本没有解读好,教起来就难免发生偏差。

4、王:现在很多老师关注的是“怎么教”,实际上语文首先的问题是“教什么”。这个问题不解决,研究“怎么教”很有可能就南辕北辙。你带的盘缠越多,你的马跑得越快,车夫的驾驶技术越高,你离楚国反而越远。在“教什么”10上确实很容易出问题,比如说把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等同起来,以为教材上的东西就是教学内容。其实这是不对的。教材没有经过深度加工,没有经过二度开发,不能成为教学内容。而加工、开发的基本的前提就是教师要仔细解读文本。比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一段怎么处理?“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天怎么蓝,空气怎么清新。很多老师在教学这一段的时候,把基调定在很很美好的感觉上。

5、但是你如果仔细去读一读就会发现,这样处理是不对的。为什么呢?有四个字被忽略掉了——“早先有过”。这一个词其实把整个文本的基调都定下了。它一开始就告诉你,这些东西是过去的,现在已经没有了。我们再来读天蓝水清,产生的就是一种悲凉的怀念,而不是享受。现在的教材绝大多数是白话文,一看就懂,所以很容易在钻研教材的时候“滑”过去,而不是像犁地一样“犁”过去。“滑”过去和“犁”过去,是两种功夫、两种境界,最后的收获也肯定是不一样的。滕:有种说法叫“走过文本”和“走进文本”,也是这个意思。在很多教学活动中,教师关注是教法问题。其实就算是名师的课,我们分析一下,教法也不过是我们一般老师

6、常用的几种方法,读读、想想、写写等。关键的不同之处就是文本解读的功力不同。优秀教师可以在老课文中发掘出新的亮点。我们要把学生的发展和文本的把握放在第一位,教法永远都是第二位的。细读文本,潜心会文王:我刚才讲的对文本要“犁过去”,就是要细读,这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也是我们现在很多老师最缺的一项专业修炼。没有这个基本功,再先进的理念、方法、模式,都不能转化为教学能力。那么怎么修炼呢?我自己实践的下来,觉得引进一些西方文艺理论的思想,引进一些他们微观分析的技术,是很有帮助的。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欧美“新批评”文论所倡导、实践的文本细读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沈:我国传统

7、的文本解读,基本上是孟子的“以意逆志”的文本解读方法,就是从文章的字面意思,倒上去追溯作者的写作意图。这种方法是有一定意义的,它在我国流传的时间很久,直到今天,影响很多人的也主要还是这个流派。“以意逆志”容易产生一个缺点,就是“得意忘言”、“得意忘形”,把文学作品的言语、形象忘了,追寻的往往只是道德教训,这会把文学文本的教学简单化。王:细读法正好弥补这个不足。“新批评”提倡的文本细读强调、确立甚至放大文本的语言价值,回到言语本身,它让我们重新确立言语和形式在语文学习中的意义,这是第一个好处。第二个好处在于它强调“细”。“细读”跟“粗读”是相对的。粗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