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doc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doc

ID:37395087

大小:3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3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doc_第1页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doc_第2页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doc_第3页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doc_第4页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文学知识。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二、能力培养目标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2.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明确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重点: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难点: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

2、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2.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一定浏览过不少名胜古迹,见过不少楼台阁宇。可你们知道这些建筑中包含着多少历史文化价值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走进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板书课题)。2.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年4月生,广东省新会县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1915年就学于北

3、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

4、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他的学术著述,《清代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三、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明确】第一部分: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第二部分:作者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一)讲立体构成。(二)讲平面布局。第二层次:(三)

5、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四)说明斗拱的作用。(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第三层次:(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第四部分: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是

6、按什么顺序展开的?【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全文按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顺序来展开。(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3)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

7、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筑的“风格和和手法”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它们有何共同点?【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作者所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既寓于九大特征中又在某些方面具有普遍意义,是一种“沿用的惯例”,是一种为世代遵循的“法式”,守之则能体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创新则能建造出各具其妙的独特建筑。这非常类似于语言中的“文法”,既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明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