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ID:37387935

大小:529.00 KB

页数:77页

时间:2019-05-12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群体心理与行为_第1页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群体心理与行为_第2页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群体心理与行为_第3页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群体心理与行为_第4页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群体心理与行为_第5页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群体心理与行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章群体心理与行为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而乱,乱则差矣。--《荀子·富国》到底什么是群体?公共汽车上的乘客算不算群体?足球比赛的观众,球队算不算群体?马路上看热闹的人群,戏院的观众,机关的一个科室,企业中的质量活动小组,大学中的课题组……,何者是群体?何者又不是群体呢?第一节群体概述一、群体(Group)定义群体是为实现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所组成的人的集合体。要素:首先,群体的成员规模两个或两个以上其次,群体成员有其共同的目标第三,群体成员间存在相互关系第四,群体拥有公允的规范和规则最后,群体存在一定的结构公共汽车上的

2、乘客足球比赛的观众,足球比赛的球队马路上看热闹的人群,戏院的观众,机关的一个科室,企业中的质量活动小组,大学中的课题组何者是群体?何者又不是群体呢?二、群体的特征(一)群体成员的心理特征1.归属感2.认同感3.角色感4.力量感(二)群体成员的行为特征1.顾虑倾向2.服从倾向3.助长倾向三、群体的作用(一)力量的凝聚作用(二)心理需求的满足作用(三)沟通作用(四)激励作用第二节组织中的群体类型及其行为一、组织中的群体类型(一)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formalgroup)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非正式群体(informalgroup)是

3、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工人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二)命令型、任务型、利益型、友谊型群体命令型群体(commandgroup)由组织结构规定。它由直接向某个主管人员报告工作的下属组成任务型群体(taskgroup)也是由组织结构决定。它是指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在一起工作的人。利益型群体(interestgroup)。在利益型群体中,大家是为了某个共同关心的特定目标而走到一起来的。友谊型群体群体往往是由于其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而形成,我们把这种基于成员共同特点而形成的群体称为友谊型群体(friendshipgro

4、up)。二、非正式群体的特征(一)自然发生(二)较强的凝聚力(三)独特的群体规范(四)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五)信息沟通灵敏(六)效率较高三、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一)满足成员多方面的心理需要(二)成员间可以交流感情与思想(三)利用非正式群体作为信息沟通的渠道(四)利用非正式群体实现组织目标四、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一)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二)容易滋生自由主义(三)容易传播谣言和小道消息第三节群体行为与结构一、个人加入群体的动机(一)安全需要获得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希望得到友情和帮助;(二)地位需要(三)自尊需要(四)情感需要(五)权利需要(六)实现目标的需要或增加个

5、人交往面,促进事业发展;作为权力地位的象征,体现个人地位和价值;或在正式组织中无法实现的需要,通过在群体(非正式组织)中实现;二、群体发展的阶段模型五阶段模型形成阶段(Forming)中止阶段(Adjourning)任务执行阶段(Performing)规范化阶段(Norming)震荡阶段(Storming)第一阶段:形成。其特点是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确定。第二阶段:震荡。(内部冲突)群体成员接受了群体的存在,但对群体加给他们的约束仍然予以抵制。第三阶段:规范化。(群体规范形成和认可)在这个阶段中,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的关系,群体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群

6、体对于什么是正确的成员行为达成共识第四阶段:执行任务。在这个阶段中,群体结构已经开始充分地发挥作用,高绩效是主要任务。第五阶段:中止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群体开始准备解散,高绩效不再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注意力放到了群体的收尾工作。对五阶段模型的解释1、一般情况下:随着群体从第一阶段发展到第四阶段,群体会变得越来越有效。2、在某些条件下,高水平的冲突可能会导致较高的群体绩效。所以,我们也可能发现这样的情况:群体在第二阶段的绩效超过了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3、群体并不总是明确地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事实上,有时几个阶段同时进行,三、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一)群体规

7、模一个与群体规模有关的最重要发现是社会惰化(socialloafing)。所谓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社会懒惰行为的成因A、如果一个人把别人看作是懒惰或无能的,你可能就会降低自己的努力程度,这样你才会觉得公平B、群体责任的扩散,当个人认考自己的贡献无法衡量时,群体的效率就会降低。如:“搭便车”。“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就说明了这个道理。结论:小群体规模的最佳人数是2—7个。群体规模的确定应遵循的原则:1.2.3.本世纪20年代末,德国心理学家瑞格尔曼(Ringelmann)在拉绳实验中,比较了个

8、人绩效和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