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形上本体意识的形成及其意义

宋明理学形上本体意识的形成及其意义

ID:37370713

大小:1.41 M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5-22

宋明理学形上本体意识的形成及其意义_第1页
宋明理学形上本体意识的形成及其意义_第2页
宋明理学形上本体意识的形成及其意义_第3页
宋明理学形上本体意识的形成及其意义_第4页
宋明理学形上本体意识的形成及其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宋明理学形上本体意识的形成及其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4年5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ay,2014第43卷第3期JournalofShaanx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Vol.43No.3■中国古代哲学研究宋明理学形上本体意识的形成及其意义丁为祥(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119)摘要:在儒学发展史中,宋明理学一直以其形上本体意识而著称。这种形上本体意识的形成有一过程。从先秦到汉唐,儒学并没有形上本体意识的现成资源;由于价值观的对立,儒学也不可能直接从佛

2、老二教中汲取现成资源。这样一来,“出入佛老,返于六经”也就成为理学形上本体意识的真正产地。在这一过程中,佛教的超越追求精神、道家的反向溯源智慧以及儒家“为万世开太平”的人伦世教关怀,就构成了儒家形上本体意识的具体资源;而从邵雍“元会运势”的数推历史观、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化论一直到张载的“太虚即气”,则标志着儒家形上本体意识的初步形成。待到二程体贴出“天理”并以“性即理”规定理学的道德本体,也就表明佛教的形上超越意识、道家的宇宙根源意识与儒家的人伦世教关怀已经有机地熔为一炉了,从而既构成理学斥佛排老的理论

3、基础,同时也成为其以后近千年间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关键词:儒学;宋明理学;形上本体;意识中图分类号:B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14)03-0070-10收稿日期:2013-08-1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AZX003)作者简介:丁为祥,男,陕西西安市人,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在儒学发展史中,宋明理学一直以其形上本体“轴心时代”一说,意谓在公元500年左右,世界各意识而著称。但这种形上本体意识既不是汉唐儒学大文明都产生了一系列开创性人物,

4、并对各种文化自我生成的,也不是直接借取古人(比如先秦儒学)都起到了开辟传统、建立范型的作用。[1]14雅氏的这的智慧而自然形成的,而是通过“出入佛老”———充一看法当然是出自其对人类文化发展之历史经验的分借鉴佛老超越的形上智慧,然后“返于六经”———总结,但对某一种文化而言,与其说所谓“轴心时通过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解读与重新诠释才得以形成代”是一种既定的时空“定数”,毋宁说首先是因为的。在这一过程中,来自佛教的形上智慧与超越追人类族群所面临的精神危机促使各种文化的先贤们求精神之比衬与观照作用是绝对不可忽视的。这说不

5、得不探索其化解之道,从而才形成了所谓“轴心明,由于以儒道为代表之中国主流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具体到中国来说,如果不是春秋时代“礼崩凝聚力与向心力,因而基本上属于内在张力不足的文化。在这一背景下,如果忽视外来智慧的批判与乐坏”的社会现实,就不会出现儒道两家不同的化[2]《论语·八佾》挑战作用,往往就会导致自身发展动力的枯竭。下解之道;如果不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之面,我们就从分析宋明理学形上本体意识如何形成人伦失范的社会现实,也就不会形成孔子对礼乐制[2]《论语·阳货》的角度,来说明两宋理学对佛教形上超越智慧的借

6、度之“玉帛云乎哉”、“钟鼓云乎哉”之类的鉴及其作用。叩问与反思,自然也就不会形成“人而不仁,如礼[2]《论语·八佾》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之类的以仁挺礼一、从经学到玄学:儒道的发展轨迹的探索。进一步看,如果不是道墨两家的挑战与夹[3]《中庸》关于人类早期文化,西方哲人雅斯贝尔斯曾有击,就不会出现子思以“天命之谓性”的方式70[7]《易纬·乾凿度》对人之德性之超越性根源的深入探索;如果不是沦,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在这里,无论先秦儒学是否具有超越的形上关怀,仅[4]《孟

7、子·滕文公下》墨”的现实,也就不会出现孟子“仁义礼从汉儒的这一诠释来看,似乎人类认识的最高指向,[4]《孟子·尽心上》智根于心”以及“尽心则知性知天”的理也就是在对宇宙根源进行穷根究底性追溯基础上形想指向。所以,仅从儒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社会现实成的关于天地万物的生成演化之理。平心而论,如所导致的精神危机才是其思想探索走向深入的内在果以这种方式来支撑儒家的人伦世教关怀,那么充动力。其量也就足以说明其来有自、源远流长,但却并不足但是,当秦汉大一统的专制政权形成后,先是黄以论证其当下的现实合理性,尤其不足以证明其天老之

8、学的“与民休息”,继而又通过汉武帝的“罢黜道依据的绝对性与永恒性。至于今文经学所夹杂的百家,独尊儒术”,由此形成了儒学定于一尊的格谶纬迷信、古文经学所表现的繁琐考据,自然也都是局;与之同时,儒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也就日渐枯竭其认知缺乏穿透力、思想缺乏超越性的表现。了。从作为两汉思想规模奠基者的荀子来看①,他由经学到玄学,本来应当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自曾明确指出:“水火有气而无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