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本体论建构意义.doc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本体论建构意义.doc

ID:29997498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25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本体论建构意义.doc_第1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本体论建构意义.doc_第2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本体论建构意义.doc_第3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本体论建构意义.doc_第4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本体论建构意义.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本体论建构意义.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本体论建构意义  摘要:近年来,历史唯物主义和世界观的关系问题成为热点问题,其深层次的意义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本体论问题。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出发进行文本探究可以发现,历史唯物主义以人的感性活动作为出发点,把自然看作人的感性活动的现实境遇,把实体看作人的感性活动的材料和条件,把存在看作人的感性活动社会历史展开所展现的现实感性世界。因此,历史唯物主义首先是一种本体论建构,蕴含一种新的世界观,也是基于这种世界观而逻辑形成的历史观。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本体论;人的感性活动;唯物史观;世界观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

2、194(2009)05―0186―05    近年来,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关系问题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其深层次意义是历史唯物主义是否有本体论思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之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探究发现,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时候绝对不仅仅是把它作为历史观和方法论,而是有本体论的理论建构,并且正是通过这种理论建构阐明其历史观和方法论。    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初步表述的本体论思想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具有本体意义的对象化活动的概念,以此为基础,马克思初步阐述了他的

3、本体论思想。在他看来,对象化活动(异化劳动是它的异化形式)构成“这个无限过程中的那个可以直接感觉到的循环运动”。这样,存在就不再是实体的总和,而是人的存在,是人的对象化活动的展开所展现的社会生活过程。在西方传统哲学中,存在总是指人不在场的物质世界及其实体,马克思认为,“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从这里可以看到,在本体论方面马克思实现了从实体向过程的转变,而构成这个过程的就

4、是人的对象化活动。他进而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当然,这里的存在是异化的存在,在这样的存在中,人是异化的人,人的活动是异化劳动,人所创造的产品与人相对立,甚至自然界也成为异化的、与人对立的自然界。    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全面阐述的本体论思想    虽然马克思在《手稿》中赋予异化劳动以本体意义,又从方法论角度系统阐述了实践观,却没有从异化劳动出发系统回答存在问题;而且,“对象化活动”这一概念还带有德国古典哲学和

5、西方传统哲学对象性思维的痕迹,“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概念还是用假定的方式提出的,并带有先验的和思辨的烙印。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开始,马克思不再使用“对象化活动”概念,转而使用“人的感性活动”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在实践观基础上继续回答存在问题,阐述他独特的本体论思想。  马克思在《提纲》中首次使用“人的感性活动”这个概念,在《形态》中首次使用“现实的个人”这个概念。按照马克思在《形态》中的解释,“现实的个人”是一定社会生产力的使用者,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并且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生产者和改造者。也就是说“现实的个

6、人”具有社会历史规定性。不过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人还有其价值规定性,从价值规定性看“现实的个人”表现为个人能力、个人需要及个人意识和个人价值观念的有机统一体。个人能力是个人进入其所处的环境并且对环境施加影响的因素,个人需要是个人对环境的期待,个人意识和个人价值观念是个人在与他人交往和相互影响过程中能动地选择、过滤、吸收、组织、加工和“改造”(马克思语)社会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结果,表现为个人独特的情绪、情感、意志、动机、目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其中,个人能力和个人需要反映了个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物质、信息交换和相互作用,个人意识和个人价值观念则起着价值过滤和价值

7、导向的作用。从人的价值规定性看,人的感性活动历史地表现为个人能力的发展和发挥过程、个人需要的满足过程、个人意识和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外化过程。在人的社会历史规定性中则表现为,人在一定的社会分工结构中与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资料(更全面地说是社会资源)结合起来发展和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表现为人在一定的社会分配结构中得到一定的消费资料满足个人需要的过程,表现为个人选择、加工、过滤、吸收、组织和“改造”社会普遍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文化观念,形成和表现个人意识和个人价值观念的过程,这在社会宏观层次上构成人们之间的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