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309001
大小:3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1
《利用微课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尝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利用微课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尝试(湖南娄底市冷水江市第四中学苏四龄湖南娄底417500)【摘要】: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微课是课堂学习的一种补充资源,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使用微课能突破时空限制,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视频为表现形式的微课短小精悍,能揉合到任何一种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中,克服数学课堂教学中抽象内容“空想”的尴尬,将数学中抽象、复杂、逻辑性较强的内容具体化,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关键词】:微课;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什么是微课?当前的学术界普遍认为,国内微课创始人胡铁生对微课的定义比较符合中小学微课开发的特点,即“微课是根据实践
2、教学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1】。如何将微课融入初中数学教学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一、课前复习,理顺脉络微课不仅能重现课堂教学过程,也能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对时间、空间的限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设计制作好微课,打通了知识点间的脉络,让学生能辨析相似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寻找联系,触类旁通,将知识点编成知识网。例如,在教湘教版八年级上“分式方程”时,制作微课“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把它们放在一节微课中呈
3、现,让学生看到三者的关联,掌握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及时将知识梳理,便于后面的学习。再如教湘教版九年级下“二次函数的图像”时,制作关于“一次函数的图像”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微课,亦有异曲同工之妙。二、新课导入,注入激情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比如:复习导入,演示实验导入,实际问题导入,情境导入,设置悬念等等,微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无论哪一种导入方法都可以制作成微课,尤其数学实验活动,恰恰需要演示、展示,录成数学微课在课堂上呈现,可以让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精彩纷呈,满足大班额学生的学习需求,克服以往前排“看戏”后排“听戏”的局面。例如,在教“锐角三
4、角函数”3的定义时,笔者设计了一个用演示实验导入的微课,利用几何画板展示实验:当角的大小不变时,边的比例是一个唯一不变的值,当角的大小改变时,这个比值就会随之变化。这一发现恰好满足函数的定义,学生对三角函数这一难懂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为整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这一设计让学生见证了发现、探索的全过程,打破了传统的用尺规教学的方法,具有动态直观、数形结合、变化无穷的特点,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三、知识理解,助推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概念课、性质课、判定课、讲评课为最常见、最重要的课型。大多教师在这些课型中结合课改理念,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
5、式,其中导学案模式的生本课堂实验在很多学校推广,尽管导学案设计不尽相同,但我概括其基本模式都离不开:导学设疑,疑而生问,问而生趣,趣而思之,思而促学。基本理念都是“以导促学,以学定教”;目的都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笔者一直在教学一线,时常参与观课议课,往往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抛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规定的时间到了,但学生还没有达成预设的目标,教师生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不等学生真正进入思考状态,草草收场,急着推出自己的结论,使设问失去应有的价值。出现这种场景,个人认为原因之一是导学案设计不合理,简单的说是没“导”到位;原因之二应该是知识内容跨
6、度大,超越了学生的认知。笔者在概念课、性质课和判定课中往往通过设计微课来加大“导学力度”,助推学生思维,解决上述问题。例如,在教湘教版八年级下“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时,笔者设计了三个微课。微视频一:用生活中函数产生过程的实例,描述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目的是切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设置问题1:这些生活中的实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微视频二:设计生活实例:顾客人数与商品售价的关系;商家获利与商品售价的关系;从实例中抽象出函数的概念,目的是解读概念,精讲重、难点。设置问题2:生活中的函数还有哪些?你能说出其中的变量和常量吗?微视频三:展示函数的表达方式及不同表示方式
7、之间的转换,目的是探究、拓展。3设置问题3:就第二个微课中的商业实例,即顾客人数与商品售价的函数关系,及商家获利与商品售价的函数关系,探究商家怎么才能利益最大化?但性质课和判定课设计微课时,笔者设计的模式又不同,常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实要求来设计,突出知识点的针对性,注重启示和指导作用,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力求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有效地克服数学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起到弥补正常课堂教学的作用。例如,湘教版八年级下“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其中一个难点是“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一性质的证明,教科书上的证明方法为“同一法”,这种方法八年级的学生显然认知
8、不够,学生再怎么合作、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