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

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

ID:37303529

大小:206.4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1

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_第1页
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_第2页
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_第3页
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_第4页
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_第5页
资源描述:

《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DOI:10.14132/j.cnki.nysk.2011.04.001第13卷第4期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3No.42011年12月JournalofNanj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SocialScience)Dec.2011《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黄莹(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摘要:在《追风筝的人》的小说叙事中,作者胡塞尼运用了包括风筝、石榴树、弹弓和兔唇等多个具有文化隐喻的意象,巧妙、自然地使它们贯

2、穿于文本始末,给小说带来了一种诗意的氛围和情绪。这些重复出现的意象前后呼应,对小说结构起到了收束的功能,加强了作品的叙事张力,丰富了作品的人性内涵和精神维度,增强了小说的主题。关键词:《追风筝的人》;意象;呼应;诗性;叙事张力;文化隐喻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420(2011)04-0070-05一小仆人哈桑则是一个追风筝的高手。在阿米尔12岁那年冬天的一年一度盛大的风筝节比赛中,长久以来,有关阿富汗的新闻、图片和电视哈桑全力以赴、不顾一切地帮小主人追到了那最报道令人目不暇接。20

3、03年,旅美阿富汗作家卡后一只被击败的风筝,但却因此遭到了残酷的奸辱。阿米尔目睹了暴徒们施暴的过程,但他没有勒德·胡塞尼的首部小说《追风筝的人》给人们挺身而出,反而选择了退缩,之后阿米尔一错再提供了一个能“更人性更直接更细腻更诉诸感[1]错,最后不得不背负起沉重的精神包袱。阿米尔受”去解读阿富汗的途径。这是一部活生生的童年时期对友谊的背叛直到26年后才得到了救阿富汗人的故事,一经问世即获得了读者的认可赎:因政局动荡与父亲逃亡美国的阿米尔,在父和评论界广泛的赞誉。《出版商周刊》评论到:亲去世后得知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

4、兄弟,此“这不仅是一部政治史诗,也是一部关于童年选时哈桑已死于塔利班的枪口之下,但他儿子索拉择如何影响我们成年生活的极度贴近人性的故博落入了暴徒之手。阿米尔鼓足勇气踏上了“再事。”《华盛顿邮报》称其“细腻勾勒家庭与友谊、[2]2次成为好人的路”,他回到塔利班专政下的梦背叛与救赎……作者对祖国的爱显然与对造成魇般的阿富汗,冒着生命危险,解救出了惨遭虐它今日沧桑的恨一样深。”《爱荷华城市新闻》盛待的索拉博。小说背景横跨阿富汗动荡的30年赞到:“这本书的力量来自于作者让文化在书页历史,从阿富汗君主制瓦解,前苏联入侵,到难民

5、[2]上栩栩如生的功力。”大量涌入巴基斯坦和美国,以及塔利班政权的《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喀布尔的普什图人统治。阿米尔与父亲仆人的儿子哈扎拉人哈桑之间的《追风筝的人》自出版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获故事,小说主人公阿米尔与哈桑自小是很好的玩奖无数,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6年引进出版了[3]伴,但他们之间横亘着等级、种族和宗教的隔阂。中译本,当年即获“2006年度中国十大好书”。敏感好学但柔弱胆怯的少爷想在斗风筝比赛中全球读者对于本书的一致欢迎源于读者对主题获胜以赢得父亲的爱,而身手矫健且忠贞不渝的的深刻认同。国内学者对本书的研

6、究大致可分收稿日期:2011-10-10作者简介:黄莹(1965-),女,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国文学及英语教学。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00910JX33)第4期黄莹:《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71为几个方面:对其中风筝意象的文化解读;作为束,增强了小说的内在张力,达到了充分挖掘意“成长小说”的背叛与救赎主题;主人公的身份认象深层寓意和主题表达的效果。同主题。1.风筝意象王建荣认为小说中的风筝是个多元隐喻的风筝作为小说的核心意象,不仅具有丰富的载体,蕴含着“民族精

7、神与道德传承、社会文化变文化隐喻性,而且贯穿在整个故事情节中,调动[4]91迁与伦理关怀”。张国龙等首先认为《追风了冲突元素,强化了冲突效果,起到了很好的叙筝的人》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但小说超越事作用。作者胡塞尼在沉着的笔调中着力渲染了成长主人公阿米尔的“私人生活”,而具有厚了主人公阿米尔两次追风筝的经历,“隐喻了阿重的文化意蕴,是对成长的“背叛”与“救赎”的米尔成长的受挫与新生,抑或是成长的背叛与[5]31[5]30深度书写,对人性的深度追问。余钢在评价救赎。”同名改编电影时,探究了作品中主人公的身份认斗风筝

8、是阿富汗冬日古老的风俗,一直被当同轨迹,同时指出作者将身份认同主题与当代社成阿富汗民族勇敢者的游戏。孩子们到了冬天会、文化等多重因素复杂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开学的时候会聚在一起,互相炫耀手上被缀有玻起,“以期引起超越国界的、更具普遍意义的文化璃屑的风筝线留下的伤疤。在主人公阿米尔的[6]47思考。”童年时期,每年冬天,喀布尔的各个城区都会举诚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