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 教学设计

骆驼 教学设计

ID:37297104

大小:2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1

骆驼  教学设计_第1页
骆驼  教学设计_第2页
骆驼  教学设计_第3页
骆驼  教学设计_第4页
资源描述:

《骆驼 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骆驼》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探究,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  教学目标:   1、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练习用因果句式说话。   3、初步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以及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找骆驼的方法好在哪里。  教学过程:  一、揭

2、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发人深思的课文。(点击课件课题)一起读。  二、检查预习   1、前两天,我们预习了这篇课文,你们回家读了好多遍是吗?那么,你都读懂了些什么呢?(学生交流)     随机出示(课件):骆驼            商人  老人   2、原来,读能让我们读懂这么多的问题。那么,你们还有没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呢?(学生质疑)   3、小结:刚才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只要我们读读课文就可以弄清楚;有的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也能迎刃而解;还有的与课文关系不是很密切的我们在下节课再

3、讨论。你们想想,这篇课文有没有值得我们共同研究的问题呢?   4、我们来看刚才这张关系图,你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了吗?     出示:老人是怎么指点商人的?   5、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办法,请大家快速朗读课文,把这句话用“____”划出来。     出示: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你应该顺着它的脚印去找。   6、齐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里有没有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直奔重点段,引导学生探究。   1、出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     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他为

4、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2、是啊,这两天老师也一直在想这两个问题,既然老人没有亲眼看见过骆驼,他是怎么知道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他为什么要指点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呢?要研究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读:看来,你已经尝到了读的甜头;划:不动笔墨不读书;讨论:人多智慧多。)下面我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第10自然段,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合作商量,甚至可以跨越小组进行讨论。   3、学生自学讨论。   4、交流,反馈。    ①老人观察到了什么?书上是怎么说的?     

5、随机出示:看见   脚印右深左浅          又看见  路左有蜜右有米          还看见  树叶留有齿印    ②集体朗读老人看见的情况。    ③这里为什么用上“看见”、“又看见”、“还看见”呢?     出示:仔细观察    ④老人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     出示:得出结论    ⑤根据回答依次出示:左脚跛              左驮蜜右驮米              缺一颗牙    ⑥用“因为……所以……”“……那是因为……”的句式说说老人根据观察到的这些情况

6、得出怎样的结论。    ⑦老人从“仔细观察”到“得出结论”,中间还需要有一个思考、分析的过程。(出示:思考分析)现在请大家学着老人的样也来思考分析一下,看看老人是怎样一步一步想过来的?    ⑧交流,结合表演左脚跛怎么走路;观察图片掉落的蜜和米;辨别树叶哪一片是骆驼啃过的。    ⑨师生对读老人分析判断的话。     小结:老人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才得出正确的结论。那么,老人看到的情况有三个,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呢?    ⑩朗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四、想象说话    老人指点商

7、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现在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如果你就是这位商人,在回来的路上又碰到了这位老人,你会说些什么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