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984758
大小:3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04
《试谈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谈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因素 1.学生怕读文言文。由于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再加上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异、一些词语用法的不同、古汉语常识等方面的制约,无形之中加深了学生的畏难情绪,甚至于视文言文为第二外语。 2.迁移能力差。有些学生借助老师的讲解和课本的注解以及一些参考资料,可以做课内文言知识题,但如果一旦拿到课外文章便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迁移能力差。 3.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策略。在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常常忽视诵读、积累等的训练,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当面对新的文章时,往往不能主动寻求当前情境与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系,
2、不能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师因素 1.教学观念。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现成的答案、有结论的知识教授给学生,总以为讲得越多,学生就理解得越好,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 2.教学方法落后。文言文课堂一般都是教师的一言堂,整节课就只听见教师辛苦讲解的声音,而学生只是一味地听与记,很少看到学生全身心参与课堂教学。文言文教学一般采用的还是传统的“串讲式”,串讲的好处是能做到“字字清楚,句句落实”,而弊端则是整堂课死气沉沉,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讲解得支离破碎,根本体会不到文章内蕴的那种人文性和艺术性。这就无形中加
3、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恶感,如此乏味,又如此艰深的文章,根本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3.高考因素 综观历年的高考试题,以前全是以客观题的面目出现,考的大多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还是停留在字词句的层面上。而从2002年开始,高考文言文的命题有了一些变化,客观题减少至4题,而拿出6分放到主观题上,但主观题是以翻译的形式出现的,而翻译题说白了还是考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以及特殊句式,还是停留在字词句的层面上。高考如此,在中学课堂中,文言文教学自然也就是以字词句教学为主,而要做到“字字清楚,句句落实”,串讲法应该是最好的了。 二、改变现状的对策 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4、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不畏惧文言文,并且喜欢文言文,乐于学习文言文,这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虽然我们无法改变高考的命题方式,但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一)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向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文言文教学的总目标:“学习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要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其文化素养,提高其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要教师转变观念,
5、在教学中把以教师为主体变成以学生为主体,把以教师讲解为主变成以学生的学习、活动、质疑为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教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教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就会使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1.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 文言文教学和其他课程教学一样,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因此,教师应摒弃教学中独占课堂、串讲到底的做法,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授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预习中的疑点与学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中,凡是能让学生运用工具书、看注释或相互讨论解决的问题,尽量少讲,只对重点、难点及易出错处加以点拨。课后,从学生
6、作业的反馈信息中,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盲点、弱点并予以释疑。这样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就会使学生学习古文的畏难情绪一扫而光,不再依赖教师的讲解及资料的注释了。 2.鼓励学生合作、质疑、探究 探索和创新的起点是质疑。《学记》曰:“学贵在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此语道出了质疑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实践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不够活跃。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两点:一是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课堂上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从入校门开始,学生一直处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成为储存前人所留知识的“容器”,对于互动教学难以适应。二是一些学生缺乏自信心,害怕在课堂上答错了
7、问题。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出一种合作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比如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因文章并没有多少文字障碍,于是便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前后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向别组的同学提出问题,有关于字词句的,也有关于文章的写作特色的。各组之间,互相质疑,学生全员参与,课堂效果非常好。 又如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时,学生对辛弃疾的用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就是为什么辛弃疾喜用典故,并且喜用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