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改革》PPT课件

《孝文帝改革》PPT课件

ID:36881652

大小:2.10 MB

页数:52页

时间:2019-05-10

《孝文帝改革》PPT课件_第1页
《孝文帝改革》PPT课件_第2页
《孝文帝改革》PPT课件_第3页
《孝文帝改革》PPT课件_第4页
《孝文帝改革》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孝文帝改革》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程标准: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本课结构:(一)智者的选择;(二)均田制;(三)整顿吏治;(四)迁都洛阳;(五)革除旧俗;背景;内容;一:智者的选择阅读第一框题,思考下列问题1:北魏何以能在这么多的民族政权中脱颖而出,完成一统北方的伟业呢?有何意义?2.你认为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有何影响?3.面对各种危机,北魏统治者是怎么做的?4.归纳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必然性和可能性两方面来总结)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早期鲜卑族拓跋部的游牧生活“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

2、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魏书·序记》嘎仙洞遗址汉魏以来,鲜卑拓拔部逐渐南迁,过着游牧生活。公元315年鲜卑拓拔部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北魏统一北方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386年,拓拔部的首领拓拔珪乘机复国,改国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北魏疆域图下图是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画像。他亲自率领北魏铁骑,消灭了夏国、北燕、北凉等诸多政权,统一北方;向北,马踏漠北,横扫了占据蒙古大漠的柔然汗国;向南,屡次挫败南朝。拓跋焘壮大了北魏,结束了一个半世纪的中原混战,但“马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

3、以“马背上治天下”,统一后的北魏面临着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问题。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1、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局面;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加强。改革的前提(386年、439年)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社会矛盾;混乱的赋税制度北魏实行宗主督护制。在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可是实际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征收。一方面,这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另一方面,也由于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

4、,地主所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谢灵运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其他民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1)阶级矛盾尖税;2)民族矛盾激化;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突出;封建国家与豪强地主(宗主)压迫农民,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官吏贪污,兵役繁重。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统治阶级内部汉族地主与鲜卑族地主间矛盾,封建国家与豪强地主之间的矛盾。改革的必然性归纳社会矛盾尖锐;巩

5、固1: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与南朝交战,其战书写到:“吾今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这说明北魏实行()A.名族团结B.民族平等C.民族自决D.名族歧视D巩固2: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不突出的矛盾是()A.阶级矛盾B.鲜卑族内部矛盾C.民族矛盾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B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

6、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改革的可能性巩固: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D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1、根本: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统治.2、直接: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推行均田制;2、整顿吏治;3、迁都洛阳;4、革除旧俗;1)男子十五岁以上,授给露田四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桑田加倍授给,以备休耕。

7、露田不得买卖,身死或年满七十者归还官府。桑田则永为个人所有,不须归官,桑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桑田五十株、枣五株、榆三株。不宜种桑之地,男子给麻田四十亩,妇女五亩。(2)奴婢和耕牛参加授田。奴婢依一般农民授田。耕牛每头授田三十亩,限四牛。(3)田地缺乏地区,允许农民“逐空荒”,迁往他郡。(4)犯罪流徙户或绝户,其土地归国家所有,作均田授田之用。(5)官吏可以获得公田,离职不得买卖,由下一任官员继承,地主原有土地不变。1、推行均田制;1、雏形:2、内容:3、目的:4、前提:5、性质: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