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诗学与文化研究的双重整合——童庆炳与当代中国文化诗学研究

审美诗学与文化研究的双重整合——童庆炳与当代中国文化诗学研究

ID:36790567

大小:565.9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15

审美诗学与文化研究的双重整合——童庆炳与当代中国文化诗学研究_第1页
审美诗学与文化研究的双重整合——童庆炳与当代中国文化诗学研究_第2页
审美诗学与文化研究的双重整合——童庆炳与当代中国文化诗学研究_第3页
审美诗学与文化研究的双重整合——童庆炳与当代中国文化诗学研究_第4页
审美诗学与文化研究的双重整合——童庆炳与当代中国文化诗学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审美诗学与文化研究的双重整合——童庆炳与当代中国文化诗学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25卷第1期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2月V01.25No.1JournalofLangfangTeachersCoHege(SociMSciencesEdition)Feb.2009审美诗学与文化研究的双重整合——童庆炳与当代中国文化诗学研究陶水平(江西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022)摘要:文化诗学是20世纪70、80年代在西方文论界兴起并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一种文论模式和批评方法,近年来,文化诗学研究在国内外文论界日渐形成学术高潮。文化诗学作为我国当代文论的一种理论创新形态,是对我国新时期以来的审美诗学与文化

2、研究的双重整合,显示出学术开拓性、前沿性和综合性,越来越受到我国当代文论和批评界的关注。关键词:文化诗学;学科范式;文化转向;内部研究;外部研究;诗情画意;文化含蕴;学术空间;价值诉求中图分类号:IO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210(2009)01—0001—06作者简介:陶水平(1958一),男,江西南昌人,文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学和美学研究。近年来,文化诗学研究在国内外文论界日渐形成现象,企图向传统文学研究提出挑战,甚至取代原先学术高潮。文化诗学以其学术开拓性、创新性和前沿性的文艺学研究。

3、文化诗学正是在这种大的学术背景下显示出自身特有的学术魅力,越来越受到我国当代文提出的。论和批评界的关注。文化诗学作为一种学术思想,具有童庆炳明确指出,当代中国的文化诗学“不是远漫长的前学科的历史。然而,作为一门新兴而自觉的文离现实的抽象的观念诉求,而是依照90年代以来的学研究思潮,还只有短短的20几年的历史。q在我国文现实的思想矛盾运动延伸出来的”。为此,童先生回溯论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童庆炳先生较早地倡导文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学理论领域的学术变化,化诗学研究。此后,文化诗学研究日益成为我国当代从而使人看到“文化诗学”兴起的逻辑性和

4、历史性。他文论界一种倍受关注的文艺理论新形态。本文试对童认为,从1978年到上世纪末,我国文学理论领域大体庆炳先生的文化诗学研究思想做一初步梳理,以期对上经历了四次大的转折,即所谓“审美论转向”、“主体我国当代文化诗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有所助益。论转向”、“语言论转向”和“文化论转向”。第一次是20一、当代中国文化诗学研究的现实语境与学理依据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形象思维的讨论以及对于“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反思;第二次是20世纪80、90年代文化诗学在当代中国的兴起,是一个有着学科范的文学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以及对于文学反映论的反式转型或范式革命意义的

5、学术事件。我国当代文化诗思;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的学研究是文学理论应对和克服双重危机和挑战的产物,一方面,原有文学理论研究范式与现实(包括社会“语言论转向”以及对文学本体的反思;第四次是20现实、文学实践和教学实际)严重脱节,片面倚重单一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人文关怀”的呼喊,转变为当代学科方法如语言学方法,对现实发言的能力趋于严重中国“文化研究”的勃兴。_1j弱化甚至丧失;另一方面,文化研究、文化批评脱离经可以这样说,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前典文学文本而更多地关注话语权力问题与流行文化三次转向,都属于审美诗学范畴

6、。审美诗学研究与失收稿日期:2008一l1—20①作为自觉的学科形态的或狭义的文化诗学是20世纪70、80年代在西方文论界兴起并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一种文论模式和批评方法,上世纪末引入中国。在西方,文化诗学是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文化转向”的产物。最早也最明确标举“文化诗学”大旗的西方文学批评家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格林布拉特教授。尽管文学诗学由当代西方学者所首先提出,然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文化诗学研究的传统。"3-代中国的文化诗学研究也蔚为大观。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西方文化诗学的理论启迪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现实驱动,我国北京

7、、上海、广州、福建等地一批学者也开始致力于展开中国本土的文化诗学研究,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1·去轰动效应的当代文学一样,从社会舞台的中心转移绝好的机遇吗?”_2_到了社会舞台的边缘。这使得文学研究更多地解析文但是,另一方面,童庆炳对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学作品的语言特色和审美奥秘,文学研究回归文学本所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也有清醒的认识,他指出:“目前位、文学本体;但也造成文艺学对现实的言说能力的文化研究的对象已经从大众文化批评、女权主义批减弱甚至丧失。随着社会历史的进一步深刻变动,文评、后殖民主义批评等进一步蔓延到去解读环境污学所面临的社会现实、

8、文化语境和文学事实发生了深染、去解读广告、去解读模特表演、去解读住宅小区刻的变化。文学理论不再是如何克服文学为政治服务热、去解读小轿车热、去解读网络热、去解读性爱等而回归文学的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