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维定势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与教学举措

浅谈思维定势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与教学举措

ID:36632705

大小:5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13

浅谈思维定势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与教学举措_第1页
浅谈思维定势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与教学举措_第2页
浅谈思维定势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与教学举措_第3页
浅谈思维定势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与教学举措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思维定势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与教学举措》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思维定势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与教学举措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某种倾向性,或者说是人们长期形成的某种习惯思维动向。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定势实质是人们在过去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定思维模式,在惯性力的作用下与当前新知识、新问题相互作用、相互交融,从而对新知识的掌握和新问题的解决发生影响的过程。这种思维状态的存在,容易使学生盲目运用特定经验,照搬老一套方法,在碰到新情况、新题型时,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而寻找不到解题的方法和对策。教学过程中,探索如何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地激活学生思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一、物理学习中思维定势负面影响的主

2、要表现1、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不深不透,影响思维拓展。①只会死记硬背文字表达或数学公式,不懂概念和规律的实质。   例1:小明在投掷铅球时,使重50牛的铅球在空中飞行了15米远,铅球在飞行过程中,小明对铅球做功:A.750焦B.50焦C.0焦D.无法确定分析与解:由于很多同学对物理公式只能“死记”,没有对各个物理量进行透彻理解,认为物理计算就是套用公式,在头脑中已建立起了思维定势,因而根据:焦,从而做出A的判断。但对于公式务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运用W=FS中的F是使物体在它的方向上通过距离S的力,S是物体在F方向上通过的距离,铝球在空中飞行时,小明并没有力作用小球上,5

3、0牛是小球的重力,并不是小明的推力;故小明对铅球做功无法计算,因而应选D。②忽视或误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例2:两个半径均为1cm的导体球,分别带上+Q和—3Q的电量,两球心相距90cm,相互作用力大小为F,现将它们碰一下后,放在两球心间相距为3cm处,则它们的相互作用力大小变为(  )A.3000F B.1200F C.900F D.无法确定。分析与解:此题在练习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认为无答案,自己做了答案,认为是300F,错误的原因是:当相距为3cm时,仍套用库仑定律的公式。正确的解是当相距为3cm时,没有满足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因而无法计算,正确答案应选D。2、受日常生活

4、经验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影响 学生认识事物往往从观察开始,而长期的经验观察也往往形成很多对物理问题不正确的思维定势。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有力作用物体就运动,没有力物体就停止运动”这种思维定势在学生的大脑中根深蒂固。3、教师传授知识时,对某些方法的偏爱而造成绝对化,也是学生产生定势思维的重要原因。例3:如下图所示,当人通过定滑轮拉船靠岸时,人以速度V0匀速前进,当绳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时,求船的速度? 4         分析与解:绝大部分学生根据他们以往的经验(定势思维),会得出如下结论:收绳速度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V船就是小船的移动速度,V船=V0cosθ(见上图2)。

5、学生的解答为什么会出现错误?归根到底,是因为学生的定势思维过强,发散性思维过弱。他们一见到一个矢量三角形,就把斜边往直角边上投影,而不考虑题目的具体条件,这与教师在讲矢量的合成图中,讲的比较多的是斜边往直角边上投影的矢量图有很大关系。正确的解是,见上图中的3图,由图可得,4、审题不仔细所造成的思维定势例4:如图所示,半径为r的绝缘细圆环的环面固定在水平面上,场强为E的匀强电场与环平面平行,环上穿有电荷量为+q,质量为m的小球,可沿环做无摩擦的圆周运动.若小球经A点时速度VA的方向恰好与电场垂直,且圆环与小球间沿水平方向无力的作用.试计算:(1)速度VA的大小?(2)小球运动到与

6、A点对称的B点时,对环在水平方向的作用力是多少?分析与解:笔者发现很多学生把此题解成如下:(1)设小球在A点的速度为VA,则由牛顿第二定律得,所以(2)小球由A运动到B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①在B点4二、教学中克服思维定势负面影响的举措1、教学中重视基本概念与规律的引入、建立和理解以偏盖全,肤浅理解一些概念、原理,将会导致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在概念、原理教学中,必须分析透彻,让学生理解概念、原理的全部内涵与外延,不能浮于表面。①利用实验和生活案例引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加强利用大量的生活实例或实验、幻灯图片引入概念和规律,全面理解和掌握概念,使学生知道物理规律是怎样得来的,其适用

7、范围,使用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使学生提高对知识理解、掌握的精细度与准确度。例5: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有力作用物体就运动,没有力物体就停止运动”这种思维定势在学生的大脑中根深蒂固。为了突破此思维定势,我们不妨做如下实验:运动物体的惯性—运动的球过程:演示者手上托着篮球,以恒定的速度在走廊上前进,行走的过程中篮球从手中滚下,篮球在地板上反弹,高度不断变化直到最后在地面上滚动。虽然篮球在竖起方向的运动非常复杂,但是水平方向仍然和继续前进的演示者保持相同的步调。原理说明:在这个情景中只有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