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547457
大小:124.49 KB
页数:62页
时间:2019-05-11
《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教案授课教师:田永强授课时间:课题歌表演《大鹿》课时教学目标1、歌表演。2、能用轻快的、有表情的声音演唱歌曲。3、团结友爱。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即兴创编动作、歌词并进行表演。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即兴创编动作、歌词并进行表演。教学方法听唱法教学手段多媒体,钢琴课型新授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二组织教学新授1、拍手进教室,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2、师生问好。律动: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小动物的王国参观一下,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洋娃娃,这是小熊。看洋娃娃在和小熊跳舞呢。我们跟着他们一起来跳一跳好不好?1、听歌曲《大鹿》的范唱录音,感受歌曲的情绪。2、按节奏读歌
2、词,有感情的朗读歌词。3、模奏练习:×× ××│ ×× ×‖4、发声练习:5、录音范唱,用“LU”小声模唱歌曲旋律。6、学唱歌词。7三四创编动作歌表演课堂小结、重点难点句教唱:“兔儿兔儿快进来咱们手把手挽牢”。8、跟着伴奏演唱歌曲。9、录音范唱,学生仔细聆听,比一比谁的歌声更动听,然后在比较中知道小兔的话加快速度可以表现出它的着急。学习完了这首歌曲,大家都明白了大鹿是非常的有爱心,也很勇敢,我们小朋友以后也要以大鹿为榜样,互帮互助。听、读、唱练习1、学生分组讨论,创编动作。(讨论、交流、合作)2、歌表演:一组演唱、一组表演、一组伴奏。3、学生自评,老师给予鼓励。板书设计歌表演《大鹿》教学
3、反思首先通过放录音,让学生感受歌曲,体会歌曲表现的思想感情,并在学习歌唱时能巧妙的把感情体现在歌曲中,能把歌曲展现的意境更完美。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教案授课教师:田永强授课时间:课题音的高低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观察,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声音的高低,培养学生听辨声音高低和音色的特点。2.在音乐活动中培养音乐兴趣,提高学生感受力,激发音乐情感。教学重点1.能基本分辨日常生活及音乐中声音的高低和音色。2.在音乐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教学难点1.能基本分辨日常生活及音乐中声音的高低和音色。2.在音乐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教学方法听唱法教
4、学手段多媒体,钢琴课型新授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二导入音乐小活动1、由教师启发通过两位同学的身高对比,让学生懂得我们这里的高低比较是用眼睛,通过观察来完成的。2、教师讲解:其实声音也有高、低之分,我们可以用耳朵通过听辨,分辨出声音的高低。(1)教师分别播放牛和羊、老虎和猫的声音。 教师提出聆听要求:注意聆听、比较它们谁的声音高,谁的声音低?(2)请学生分别模仿这两组声音。(教师提示学生在模仿动物叫声过程中注意比较声音高与低。)(31、 初步感受音的高低模仿)请学生试着列举出几组动物声音高低对比的例子,并模仿出来。(教师提示学生动物叫声的举例要明显,要可以明确地表现出叫声的高
5、低音。)2、 在乐器的音响中感受音的高低教师语:动物的叫声有高低,我们音乐王国中乐器的声音也有高低之分。例如:(1)大号和小号(2)大提琴和小提琴3、 建立音的高低概念(1)教师分别用钢琴弹奏高音区、低音区各一个音。(学生可能回答弹奏的这两个音,一个低,一个高,这时教师要启发并提示学生,两个音在音色上也有不同。鼓励学生用语言表述两个音在音色上的差异。)(2)教师总结:我们把听起来比较尖细、轻巧的音叫做高音。听起来比较粗重的音叫做低音。(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高音与低音在音色上的不同。)4、音的高低游戏,体验音的高低。游戏规则:全班分为四组,教师分别弹奏几组高低对比的音,让四
6、组同学听辨,认为音高的垫起脚,认为音低的蹲下,最后看哪组判断准确哪组获胜。5.运用声音表现感受到的音的高低音色。(1)显示节奏谱: 4/4 X X X X
7、 X X X -
8、X X X X
9、 X X X -
10、 大 钟 小 钟 一 起 响, 叮 叮 学生聆听并判断两种乐器音的高低,用声音模仿。学生说一说这两个音有什么不同?游戏三四柯尔文手势课堂小结当 当 真 闹, X - X -
11、 X X X -
12、X - X -
13、 X X X -
14、 叮
15、 当 叮 叮 当, 叮 当 叮 叮 当。 (2)教师提问:这首歌谣中说的是大钟和小钟音色高低的特点,用自己的声音模仿出来。(3)请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模拟大钟、小钟,并按节奏谱读谱。(让学生通过歌谣中对大钟、小钟的声音长短的变化,体会大钟和小钟声音高低的特点。教师还要注意提示学生,在读歌谣过程中除了声音要模仿准确,节奏也要模仿准确。(5)老师用钢琴的低音模拟大钟的声音,其他同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