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5370
大小:3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07-28
《问题研讨教学法浅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问题研讨教学法浅论2003-07-09 作者(来源):嘉定区安亭中学朱光明(摘自嘉定教育网) 一、定义 问题研讨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教师或生提出的有一定研讨价值的问题,进行稍有深度、广度的研究探讨性学习,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教师引导、互相启发或争辩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取得认知思维和情感思维的高效率,培养学生富有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最终教会学生掌握各学科学习的方法。二、基本原理问题研讨教学法是在借鉴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符合中国国情的再创造后形成的新型教法,它把让学生
2、掌握研讨问题的方法作为课堂教学核心,以“问题”启思,凭“研讨”创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随着问题情景的变化或复杂,灵活地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深入地研究问题的实质所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活跃性和独创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掌握了问题研讨方法的学生亦即走上了成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能够适应当前科技高速发展对人才智能品质的要求。问题研讨法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它“除了强调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外,还强调认识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人的认识不是消极地、被动
3、地反映外界事物的”。它把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视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的过程,并在教师的推动下完成认识的飞跃。教师提供的问题与学生的质疑、师生搜集的补充资料、必要的引导与讲解等等,都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外因条件,而学生对教学内容能否接受、智力能否开发,都取决于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这一内因条件,外因只能通过内因才会起作用。问题研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无不在内因的驱动之下,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和积累知识,并有效地提高认识学科知识的诸种能力。问题研讨法的心理学基础是“通过认识过程去掌握认知结构”,即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具有
4、独立研讨问题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负载能力,能够逐步离开教师这根“拐杖”独立“行走”。问题研讨的过程有益于培养学生各种思维品质,使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得到普遍的发展。学生在研讨问题时进行一系列的逻辑分析,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并在与教师、同学的多向反馈交流中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与监控,从“学会”逐步走向“会学”。问题研讨法遵循和体现的主要教学原则是学生主体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及和谐性原则。它要求学生成为自己学习行为的主人,根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和需要支配自己的活动,始终处于稳定的
5、自主地位: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得到尊重和发掘,人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学力”施展才华,稳稳地占据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问题研讨法要求教师设计富有启发作用的问题或采纳学生提出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并作启迪智慧的讲授,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感知下获得众多知识的表象和正确领会前人的记叙、评价或定理、性质,接受直观的和间接的启发。问题研讨法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逐渐增长的特点,进行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和量力而行的循序渐进性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形成逐步提高的渐进程序,达到学
6、生个体与班级整体的同步共进。问题研讨的方式利于创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大家在互相尊重、信任和合作的氛围中研讨教学的内容,充分体现出教学的民主化,这利于学生的情感始终保持在积极、活跃的状态中,形成和谐共进、教学相长的境界。问题研讨法以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导,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动力,以积极进取的活动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与意志,以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引发学生内在的真、善、美情感,以研究探索性的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以理智的、热情的、勇敢的、宽容的精神状态参与
7、问题的研讨,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下一代人的性格和能力,从当前“素质教育”的角度看有着广泛实施的必要性。三、设计基础用问题研讨法上课,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教学的目标和教育内容的特点等,精心设计问题或引导学生质疑,确定讨论的组织形式,预设教师主导角色的临场发挥构想,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构建每堂课的整体框架,备好、上好课。(1)问题的设计教师设计问题,必先认真研读每一课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站在利于学生学的角度提出若干问题。如果上复习课,还需依据考纲,估测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具备的能力,确定出每课复习的范围
8、和重点,设计出切合实际的问题。问题设计应把握五个标准,即问题的合理性、针对性、量力性、启发性和思想性。应熟练运用本学科基本题型的出题技巧,出好各种问题。应注意每一课问题的组合方式,如采用“子母式”、“台阶式”、“环扣式”、“综合式”等,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教材,有层次、有重点地参与研讨。(2)讨论的组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